五沽河發源
五沽河為大沽河一級支流。 有兩源
:一源於即墨市五道泊,由李權莊鎮三都河村入境,稱龍化河。另一源於萊陽市教格莊村前,由李權莊鎮南眾水村入境。兩源於李權莊鎮前張家莊村匯合西流。五沽河流經李權
莊、姜山、夏格莊、店埠4鎮,
橫貫市南境東西。境內依次納幸福河、夏東溝、狼埠溝、稻香河、淤溝等主要支流,於店埠鎮韓家匯村西南匯入大沽河。五沽河全長44千米,流域面積648平方千米,其中萊西市境內長31.5千米,流域面積420平方千米。(數據源於《萊西市志》)
即墨部分始於龍泉鎮俞家屯村北,東北流經店集鎮的黃家鋪、大荒村,於北官莊村西入華山鎮,轉西北流經龍河莊、西橋頭村,於東皋埠村西北穿過萊西市境後,至華山鎮的康家辛莊東北與另一源(此源出於萊西市新莊村一帶的乾溝子河)相匯,下接五沽河幹流。此段屬五沽河上遊河段,又稱龍化河,長14.6公里。五沽河幹流位於即墨、萊西兩市交界附近,向西流經周家辛莊、嵐西頭、章嘉埠、趙戈莊、賈家後疃,轉西北於袁家莊村北匯入大沽河,長33.85公里。五沽河全長48.45公里, 兩市交界河段長33公里。總流域面積629平方公里,其中即墨境內有256.32平方公里。?
五沽河地處低洼。據即墨市嵐西頭水文站1956~1989年資料記載,流域內多年平均降雨669.5毫米,平均徑流深184.4毫米,平均徑流量6948.5萬立方米。河道平均輸沙率1.79千克每秒,平均年輸沙量5.67萬噸,平均年侵蝕模數106.88噸每平方千米。五沽河上游三面環丘,比降大,斷面小,源高流急,土質瘠薄,匯水集中,易水土流失。中下游流域屬窪區,皆為黑色粘土,土性粘重,持水性強。再加上歷史上堤防殘缺不全,河槽狹窄,上大下小,局部寬僅20米,深3.5~4.5米,易阻水壅水。尤其在與大沽河洪水相遇時,阻水更嚴重,洪水宣洩不及,沿岸極易漫溢成災。五沽河主要支流15條,境內有13條,為市東南部(俗稱姜山大窪)行洪排澇主要通道。五沽河支流易受五沽河洪水頂托,宣洩不暢,是歷史上內澇頻發主要原因。
建國後,政府組織沿河人民培堤疏浚。1958年,在五沽河中游支流堤溝上興建堤灣滯洪區,1960年完成。1977年,經煙臺地區水利局批准為中型水庫。後又修建涵閘,興建引河灌溉工程,結合姜山大窪系統治理,使水患減輕。
五沽河源於萊陽市穴坊鎮教格莊村, 流經本縣李權莊鄉東南眾水村匯諸溪西去,至前張格莊村西南攜源於即墨縣境的龍化河西流於韓家匯村西南匯入大沽河,全長31公里,境內長30公里,流域面積646平方公里。 五沽河幹流多彎,河槽狹窄,堤防低矮,又殘缺不全,與煙青公路交叉處以上河段屬中上游,河槽寬20~25米、深約2.5米,河道較為平直。藍煙鐵路橋以下河段為下游,河槽寬一般40~50米,局部河槽寬僅20米左右,河道多彎,阻水、壅水較為嚴重,加之與大沽河相遇頂托,致使沿河一帶土地經常積水成災。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夏格莊、姜山和朴木3個鄉鎮。 1969年,煙臺地區水利局編制了《五沽河防洪除澇治理工程規劃》。1973年10月成立萊西縣五沽河治理工程指揮部,組織22個公社的數萬名民工與即墨縣的民工聯合對五沽河進行全面治理, 於1974年6月竣工。萊西縣完成幹流疏竣、築堤21.9公里,支流疏竣、 築堤13.9公里,建涵洞32座、橋閘及其它建築物13座,完成土石方394萬個、 砌石789立方米、 鋼筋混凝土990立方米,用鋼材143噸、木材150立方米、水泥1059噸,總投工252萬個,投資148萬元。治理後,五沽河防洪能力達到20年一遇洪水不出河,從此,姜山大窪免除普通水澇災害。1958年後,本縣在五沽河境內境內段建中型水庫1座、小<二 >水庫5座,起到蓄水、防洪作用。
主要支流
五沽河主要支流有15條,其中即墨境內的支流主要有兩條:東有花園河,發源於華山鎮西南部,北流經前、後港洪水村、花園村,穿過原喬家屯鄉東北部,於喬家屯村北匯入五沽河,長9.9公里,寬12~42米,流域面積37.8平方公里。西有蒙沙河(又稱孟沙河),發源於靈山北麓,西北流經宋家莊,前、後小於莊,甲於莊,入段泊嵐鎮後,經嵐上,三甲,東、西瓦戈莊,於章嘉埠村東匯入五沽河,長16.5公里,寬11~51米,流域面積6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