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名人

索尼 (?一一1667)姓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紅旗鄉孤家子屯)人,父碩色,伯父希福。清太宗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曾任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八年(1661年)世祖病危,詔翰林院大學士麻勃吉、王熙至養心殿,遺詔立聖祖康熙為皇太子,時年僅8歲。以索尼、蘇克薩哈、噶必隆、鱉拜4人為輔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奏請聖祖親政。索尼是年卒。
長子噶布喇授一等公,第三子索額圖,初任侍衛。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國史院大學士兼佐領。九年為保和殿大學士,十一年,加太子太傅銜,十九年八月授內政大臣、議政大臣,二十五年授侍衛內大臣時,羅剎(俄羅斯)屢侵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派兵征剿,迫使沙皇同意談判。二十八年清政府派索額圖前往尼布楚代表清政府與俄政府代表談判,力主正義。議定以額爾古納河及格爾必齊河為界,從此貝加爾湖以東至庫頁島以西的的廣大地區盡歸中國。三十五年隨駕征噶爾丹得勝還京,四十二年,因參與康熙諸子的權利鬥爭,被拘禁,後幽死於獄中。
寶武 姓赫舍里氏,滿洲鑲白旗(今營城子滿族鄉)人。其父薩哈廉曾任杭州佐領順治初年為戶部郎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戶部欽差到黑龍江巡視。臨返京時,其弟鄭開極為他撰寫了《寶公送別圖序》,序中詳記龍江風貌、疆域、物產等事,該圖至今尚在其後人家中保存,實為國之文物。生卒年不詳。
德平阿 蒙古鑲紅旗人。原屬吉升阿佐領旗下,歸佛蒙古,披甲出身,是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幹將。鹹豐三年(1853年),在直隸臨絡關、山東高唐洲馬官屯及湖北、安徽等處與太平軍打仗300餘次,殺戮太平軍官兵200餘,俘虜40餘。鹹豐五年,又在馬官屯打仗,頸受槍傷,得賞銀4 000兩。鹹豐六年十一月問克復湖北省漢陽府城池,晉升為驍騎校,賞戴藍翎。鹹豐七年五月因克服宜昌荊門洲打仗出力,從而再得升擢。同治五年出任拉林協領,此間大力鼓勵旗民開荒,頗有政績。生卒年不詳
富升 字貴卿。滿洲鑲紅旗(今雙橋滿族鄉雙橋子屯)人。姓赫舍里氏,父名雙亮。幼年家貧,賭錢為業,常夜宿他人之家。鹹豐初期,清政府徵兵攻打太平軍,他即報名入伍,初當伙夫。一日太平軍突至,將佐領圍住。他飛馳入陣,救出佐領,深得佐領器重。因其身材長大,膂力過人,作戰悍猛,屢自討前敵,不斷得到提拔。先後沿長江流域直入四川,被皇帝面封為"雙巴圖魯"(最勇敢的意思),任其為奉天副都統,賜一品頂戴,雙眼花翎。後調往南海,任海防大帥,因其行二,故稱“二大人”,又稱東府大人。在家鄉雙橋子建有“帥府”。
以後,他逐漸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入侵,國勢每況愈下,從而心灰意冷,無意於高官厚祿。光緒皇帝屢次詔他進京,他都以"年邁多病,吐血不能從政"為由拒詔。不久果因年邁病死於任所。其靈柩送至雙橋子老家,葬於今二農場前高崗處。
三弟富倫,拉林五品驍騎校,四弟富興,吉林正黃旗四品佐領。
永海 姓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今拉林鎮南老營)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任拉林協領,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奏請修築拉林城池,因財力不濟,遂在拉林之24個旗屯民戶和街內商賈店鋪中攤派,每垧地捐銀250文,每戶捐穀草20'0捆,共捐得30 244吊174文,征民夫2 300名,西丹兵800名,總計3 100名,由大、小官員四面分段彈壓夫役,費時1年竣工。修成周圍8里半,底寬1.3丈,高6尺,中寬1丈,里修寬4尺的順牆馬道,外築寬3尺、高4尺的女兒牆,計高1.2丈,每2.5尺間修垛口1個。城牆由底到頂均由草泥蠟禾盤垛。牆外1.8丈遠處修城壕一道,寬兩丈、深1.8丈,城四門各建門樓一座,全用磚瓦砌築,門板用鐵頁包裹,又釘鐵條兩道,每門樓裡面還築有炮台一座,高1.2丈,均用土坯砌壘,每門蓋有一間門房,由八旗委官一名,閒散一名看守盤查行人,遇有匪患,則增派旗兵把守。永海捐建拉林城,不辭勞苦,頗費心力,每日四周巡視監建,使拉林城池從金代後首為完善。
永海之孫傅雲溪,民國和偽滿洲國期間,曾任塾師,通曉滿族文字、語言,對書法也頗有功力。1959年病死鄉里。生年不詳。
巴林保 滿族,同治七年(1868年)奉命任五常堡放荒委員(副都統銜)。為五常堡首任軍政領導人。蒞任以來,居官較清正,重視耕牧,愛惜民力。是年六月,堡屬界內春種後,"天旱無雨,炎暑熏蒸,禾苗枯槁"。巴林保從六月初一始,率民於回龍山前祈雨三次,幸於六月二十四日得大雨,遂以為秋收可望。不意由此淫雨連綿,直至秋分時節。堡內遍地水浸,莊稼有粒無成,窪地有穗無粒,菸麻盡浸於水。巴林保乃將災情加重報告吉林將軍衙門,經準,免收3年賦稅,並派官前來賑濟,民皆歡悅。
毓斌 滿洲鑲藍旗人,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首任五常廳撫民同知,是五常縣級政權機構的創始人,也是五常縣城城垣、衙署,廟宇的興建人。對五常的草萊開創起到了奠基作用。
光緒四年(1878年)吉林將軍銘安派其與四品銜委用通判史陳治前往五常、賓州、敦化3處勘察擬修城建署,由民官治理該地。毓斌等來到五常堡時,他見該堡地域狹隘,人煙稀少,不屬適中之地。遂到堡南之歡喜嶺,見此有東西大街一條,商賈萃集,人煙稠密,位於五常堡、山河屯的中間,足可建城設署。他又到小山子、蘭彩橋、山河屯等地勘察,認為山河屯商賈繁華,可設分防經歷,蘭彩橋地處偏隅,可設分防巡檢。經奏請清朝軍機處轉皇帝御批,於光緒六年十二月初八(1881年1月7日)正式批准在歡喜嶺建立廳治。蘭彩橋設立分防巡檢署,山河屯設分防經歷署。毓斌為五常廳撫民同知,總管本地軍政事宜。因五常堡內有按"仁、義、禮、智、信"設立之"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5個甲社,故沿襲五常堡之名改歡喜嶺為"五常廳"。光緒七年(1881年)毓斌籌集地畝稅之部分銀款用以興建五常廳城,按照他的設計,周設四門,東日"迎旭",西日"承恩",南日"萊薰",北日"拱極"。在城內西北隅修衙署、監獄,在小十字街路南又修築文廟(即孔廟),至此五常街市漸具規模。光緒九年解五常廳同知職,光緒十一年出任賓州廳同知,十二年為長春府翻譯舉人,卒年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