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鎮朱子故里

五夫鎮朱子故里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及共先輩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時,即具雛形。到了宋代開始興旺,在南宋後期,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店鋪商肆密布,名人學者雲集。古街由6個街坊組成,全長1000餘米。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鐫刻著多位歷史名人手書的橫額。街中的著名建築有興賢書院、朱子社倉、朱子巷和五賢井等。其中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興賢書院位於五夫鎮興賢古街,建於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年),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構築,朱熹學有所成後,曾在該書院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書院門牌高聳,構築精巧,造型古樸,全部建築共分三進,前進為正堂,分下廊與上廳,下廊設有兩廂房;二進為書院,分左右兩院,正進為文昌閣。興賢書院曾是朱熹弘講理學,以文論道之所,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室,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住了近50年。紫陽樓位於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紫陽樓構築風格莊重典雅,一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老,以父號取名,將寢室命名“韋齋”,將書房命名為“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之意。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14歲時家時突發不幸,父親朱松病逝,去世前將兒子托給原武夷山籍的摯友劉子惲、劉勉之、胡憲教養。於是,朱熹隨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從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這條巷子是五夫中和坊與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線,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長300米,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步入其中,耳邊仿佛迴蕩起朱熹求學的足音。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及共先輩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時,即具雛形。到了宋代開始興旺,在南宋後期,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店鋪商肆密布,名人學者雲集。古街由6個街坊組成,全長1000餘米。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鐫刻著多位歷史名人手書的橫額。街中的著名建築有興賢書院、朱子社倉、朱子巷和五賢井等。其中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興賢書院位於五夫鎮興賢古街,建於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年),為紀念理學先賢胡憲而構築,朱熹學有所成後,曾在該書院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書院門牌高聳,構築精巧,造型古樸,全部建築共分三進,前進為正堂,分下廊與上廳,下廊設有兩廂房;二進為書院,分左右兩院,正進為文昌閣。興賢書院曾是朱熹弘講理學,以文論道之所,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紫陽書室,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為止,住了近50年。紫陽樓位於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紫陽樓構築風格莊重典雅,一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老,以父號取名,將寢室命名“韋齋”,將書房命名為“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之意。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14歲時家時突發不幸,父親朱松病逝,去世前將兒子托給原武夷山籍的摯友劉子惲、劉勉之、胡憲教養。於是,朱熹隨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從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這條巷子是五夫中和坊與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線,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長300米,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步入其中,耳邊仿佛迴蕩起朱熹求學的足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