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五塔岩寺位於福建南安官橋鎮東北部竹口村龍水山上。海拔五百七十二公尺。又名“龍水岩”。五塔岩寺坐落於紫帽山脈西北麓。據清代五塔岩寺記載:龍水寺連泉、晉、南三郡邑,其背山面水,氣勢磅礴,虎崆雄峙,五塔巍峨,地處邊陲,而名播海宇,正如寺左善室門楹:“宋塔巍峨溯龍水,虎崆雄峙棲獅岩”,便知該寺始末。五塔岩寺始建於北宋(公元九六零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因寺右歷建勘塌,旋至南宋孝宗年間(公元一一六三年—公元一一八九年),即於寺系築有宋窣堵婆式石塔五座,屹立並列,一字排開,各塔相距2米。塔高5米。故名詞義稱為五塔岩寺。五塔岩寺宇建築,依山就勢,利用上、下二個天然石洞,建築“龍水禪樓”和“定光道場”,遊人一觀,猶如空中樓閣,高聳壯觀,別有一番風景。“龍水創藍啟宋世,虎崆笠剎溯元時”,這是一對石刻楹聯,記載著岩寺兩個部分,分別建於不同時期,岩寺及善宇係為宋代建築,定光道場乃為元代所建。元世祖戊寅年(公元一二七八年),五塔岩寺宇遭受戰亂大劫,兵火焚毀;大德年間(公元一二九七——公元一三零七年),再次重修,其中一塊“泰定石碑”豎立於泰定甲子(公元一三二四年),記載著化城梁少師七世孫梁瞿卿,喜舍山地寺為僧的義舉。至於岩周還有因年代久遠、字跡不清的石刻為記。五塔岩寺的絕頂,有“三石列峙”,名曰“三公石”,東有九州岩、西有龍水岩、下有小井,名為“潮汐井”,四時不涸,相傳井中有龍汁,宋時楊家將文廣率師征閩十八洞時,曾安營紮寨於寺岩左側的關刀寨,將帥兵仕皆飲此泉,其取之不竭、飲之不盡之傳說。觀井邊刻有“鄭公泉”三個石刻大字,亦傳之鄭成功曾到過此地,飲用此泉水而鐫刻的。五塔岩寺周三峰聳秀,峰疊如麓,中多石崆,名曰“虎崆岩”,可容三百餘人盤坐之所。宋時曾有多位晉紳、棄官之人修練其中。山中有橋,此橋系屬古榕樹之根蟠結而成,以此也成為山中一絕。虎崆岩峰奇異多姿,景色迷人。山勢與石構成自然景物,附近鄉人有民謠一首為證:三獅相跑,石虎塞嘴斗,石人鎮水頭,和尚九十九。五塔岩寺長年累月,香火不斷,僧尼駐岩,遊人八方,絡繹不絕。該寺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其石佛一尊,附於壁上,甚為珍貴,現受重點保護。正殿後再奉天地大巡、山神王、土地殿;左右側十八羅漢列旁,再側建院,可供僧尼棲息之善房。寺前五座石塔邊摩石上,有“龍水岩伏承”楷書石刻,系宋鹹淳庚午年(公元一二七零年,即鹹淳六年)之所刻;並有“元至大戊申石刻”;兼有“佛”、“龍水古禪”、“盤古洞”、“第一山”等等摩崖石刻,為寺岩增添色彩。寺左關刀石、僧尼靈塔及寺下靈殿互襯添置,所有這些,盡皆是遊人的好去處,如入盤古洞,冬暖暑涼,是遊客的休閒佳地。登上龍水山峰,更能使你一飽眼福。正是“一峰挺秀當門外,五塔莊嚴涌座前!”五塔岩寺及石佛、摩崖石刻、五座石塔均受文物保護,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