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相互滋生,促進和助長的關係。
解讀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寒,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等等。所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中醫學把陰陽的這種相互依存關係,稱之為“互根”。
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係。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意思是說藏於體內的陰精,不斷地化生為陽氣;保衛於體表的陽氣,使陰精得以固守於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指出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陰為陽守持於內,陽為陰役使於外,陰陽相互為用,不可分離。如王冰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中醫套用
1、陰陽學說的基本含義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學說作為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廣泛用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互根互用為陰陽學說基本法則之一,闡釋人體生理病理
陰陽學說運用陰陽互根互用關係,廣泛地用來闡釋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和人體的生命活動。如春夏陽氣生而漸旺,陰氣也隨之增長,天氣雖熱而雨水增多;秋冬陽氣衰而漸少,陰氣隨之潛藏,天氣雖寒而降水較少。如此維持自然界氣候的相對穩定,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基本物質的精與氣而言,精有形而屬陰,氣無形而屬陽。精能化氣,精是氣的化生本原;氣能生精,氣的運動促使精的產生;氣還能攝精,使精藏於臟腑之中而不妄泄。精與氣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促進的關係。再如興奮與抑制兩種功能,既是相互制約的,又是相互為用的。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白天人體陽氣隨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而旺盛,興奮功能占主導地位,但須以夜晚充足的睡眠為前提;夜晚人體陽氣衰少而陰氣漸盛,抑制功能占主導地位,但須以白天的充分興奮為條件。“晝不精,夜不瞑”(《靈樞·營衛生會》),是因陰陽雙方相互為用關係失調而致。
陽依賴於陰而存在,陰也依賴於陽而存在。如果由於某些原因,陰和陽之間的互根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甚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而死亡。如果人體陰陽之間的互滋互用關係失常就,會出現“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