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術語,謂緣事與緣理二種求真道之心。(一)緣事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 (1)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乃應身菩提之因,是為饒益有情戒、恩德之心、緣因佛性。(2) 煩惱無盡誓願斷,乃法身菩提之因,是為攝律儀戒、斷德之心、正因佛性。(3)法門無量誓願學,乃報身菩提之因,為攝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4)無上佛道誓願成,由具足成就前三行願,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更亦廣利益一切眾生。(二)緣理菩提心,謂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六祖法寶壇經、往生要集卷上末]
相關詞條
-
菩提心[佛教用語]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
定義 定位 由來 本體 分類 -
菩提心觀釋
色蘊如是。 受蘊如是。 如是取心非有。
-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 ),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
正文內容 名稱由來 普賢行願 普賢十忍 聖祝儀軌 -
無上菩提之心
經宗要》以四弘誓願為菩提心,謂其有隨事發心、順理髮心二種;《大乘起信論...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chub-kyisems)】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
-
正覺電子報(第四十三期)
普勸: 彔系曰:凡為人師者須具二種法,方堪坐曲床:一、先明己眼,二、鑒機...之陋,所以久依爐 、不能脫胎成器者,非學人之罪也。為學者亦須具二種法...
鈍鳥與靈龜(連載十八) 隨 緣 明心與眼見佛性(連載四) 學佛的覺醒(連載八) -
入菩薩行論
,下半品才說明發起二種菩提心的方便。這樣正適合於三士道的修習次第,先修共下...,分別說明發菩提心和修菩薩行的方法。說發菩提心的有四品,說修菩薩行的有六品。其內容略述如下。贊菩提心功德品共有三十三頌,分兩大科。一、菩提心的勝利...
簡介 作者簡介 內容介紹 作品價值 -
意業有二種心
口意三善業。亦由精進力。方得發生。然三業之中。意業最勝。故有二種心也。一精進心謂發菩提心。修習善業。畫夜禪誦。不令放舍。遠離一切懈怠心也。二退轉... 概述 【意業有二種心】 【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 意業者。意根所起...
概述 參考 -
《金剛般若經》
藝者。天資聰敏。好學菩篤。遊學本黌。有年於茲。慨此典未現流於世。探其善本...。攝大乘雲有二種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於中有三謂素怛覽阿毗達磨毗奈耶。謂...。有空雙鏡說教有二種。一謂隨機如四諦二空等理。二謂顯理而如說無相實相等。佛...
金剛般若經贊述 刻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校訂例言六則 金剛般若經贊述卷 -
阿底峽
》、《入菩薩行論》等不共教授。此外,以清淨增上意樂修自他換菩提心的不共教授...
化解危機 譯出經論 簡介 少年聰慧 青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