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二疊紀是地質發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也是中國地質歷史上第二次造礁繁盛期。生物礁遍布中國南方川、黔、桂、滇、鄂、湘、蘇、皖、浙、贛、陝諸省,在西北的塔里木地區和東崑崙地區也多有分布。當時,海水溫暖而又清澈,喜歡生活在淺海的各種鈣藻、海綿、水螅、苔蘚蟲、珊瑚等造礁生物大量繁殖,死後又被藻類纏繞包覆,形成了不同規模的各種類型的礁體。
特點
二疊紀生物礁類型多樣,造礁生物十分豐富,在許多地區含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在鄂西、川東等地的礁相沉積地層中發現了油氣資源,在中國南方尋找礁型油氣藏的工作正在廣泛開展,並取得了重要成果(馮增昭等,1997,牟傳龍等,2005!陳宗清,2008,王韶華等,2009)。
中國二疊紀生物礁常見的造礁生物有海綿、水螅、苔蘚蟲、珊瑚、葉狀藻、紅藻及藍細菌等,其中主要是以海綿為主,其次是水螅。此外苔蘚蟲、珊瑚也在礁體建造中起重要作用。
分布
二疊紀南方和西北地區發育有不同時期的生物礁,其中早二疊世的生物礁分布有限,僅在東崑崙山脈西段阿爾格山阿其克庫勒組中(相當於中國南方早二疊世的紫松階和隆林階)和塔里木地區克孜里奇曼組、康克林組(相當於紫松階-隆林階)中發育生物礁(彭德堂等,1995,王永標等,1998,范嘉松等,2004,王黎棟等,2006)。中二疊世的生物礁主要發育在茅口期,廣泛分布在廣西、雲南、貴州、浙江等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和東崑崙地區(曾鼎乾和劉炳溫,1984,范嘉松等,1987,李鐘模,1988,吳亞生,1989,周懷玲和張振賢,1995,范嘉松等,2005)。而棲霞期的生物礁很少,僅在東崑崙山脈西段阿爾格山茶德爾塔格組(相當於棲霞期)中和湖南漣源雙壽亭至仙洞一帶棲霞組的上部發育有生物礁(田樹剛和王增吉,2001,柳祖漢,2003,范嘉松等,2004)。晚二疊世的生物礁大量發育在長興期(范嘉松等,1982,強子同等,1985,陳成生和張繼慶,1991,惠蘭和朱同興,1991,楊萬容和李迅,1995;王生海等,1996;陳子炓和沈安江,2000,萬紅和孫衛,2002,王延奇等,2008,王瑞等,2009),吳家坪期的生物礁較少(楊萬容,1987,陸剛等,2000),全部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陸剛和胡貴昂(2006)研究證實右江盆地也存在早-中二疊世紫松晚期-棲霞期、祥播期海綿礁、藻礁,並具有相當的規模。
生物種類
二疊紀生物礁的造礁生物種類包括
(1)微生物藍細菌起粘結、纏繞和包覆作用。其沉積構造包括疊層石層紋以及具有凝塊的灰泥基質,即凝塊構造、泥晶包殼和球粒。
(2)葉狀藻呈直立的、開放型的錐形或圓柱形,其切面通常呈不規則的U形。從晚石炭世到早二疊世的生物礁內,葉狀藻成為重要的造礁生物。
(3)古石孔藻(Archaeolit/zoporetla)這是一類重要的包覆聯結生物,由暗色無結構的泥晶紋層與潔淨的細晶方解石層互動而成。這些包覆狀生物,既可以包覆放射纖狀、葡萄狀方解石膠結物,也可以包覆骨架生物。Tubiphytes呈不規則圓管形,有二個厚的外壁和二個中央管狀溝道,溝道內通常充填亮晶方解石膠結物。它是二類重要的粘結包覆生物。它不僅可包覆任何暴露的表面,而且可以在隱蔽洞穴的頂部生長。它不僅能在溫暖的淺水環境中生存,而且還可以在深水陸棚邊緣到斜坡環境中生存。
(4)鈣質海綿是二疊紀最重要的造礁生物,屬於多系譜的生物,包括分節的房室海綿(SPhinctozoans)和不分節的纖維海綿(Inozoans)以及硬骨海綿(Sclerospongiae)、硬海綿(Tabulozoan)。
(5)珊瑚產於礁相的造礁珊瑚包括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並以Waagenophyllidae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