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況
二呂村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北半部,全村區域面積4000餘畝,可耕地450畝。
2006年全村總戶數為186戶,總人口為568人,男性為270人,占全村人口比例的47.5%,女性為298人,占全村人口比例的52.5%。
村落歷史
該村原址位於二呂村址北五華里處,原村名為甜水井(彩家莊屋子)。1935年,原山東省政府安置魯西南移民於甜水井彩家莊屋子一帶,又將此處居民南遷五華里沿麵條溝北側自西向東安了十個閭,村名為共合村(屬利津縣)。該村地處麵條溝北側,於1917年起麵條溝成為黃河的支流9年間,黃河水沖積淤地,當時土地肥沃,來此墾荒的居民大都是墾利勝坨、董集和利津王莊等地的沿黃村莊居民,因原居住地黃河決口,土地沙化後,遷此墾種,大多數居民於春、夏、秋季在此耕耘,莊稼收穫後回原籍過冬。到抗戰勝利後,大部分居民才開始定居。
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山東縱隊)楊國夫司令到此村,當時只有二閭和八閭處有住戶,楊司令就叫此村為二八閭村。後村名演變為二八閭村。1955年合作化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為張良才。後又成立了東方紅高級農業合作社,社長張義然。於一九五八年秋成立了人民公社,分設李坨管區,二八閭分為二閭、八閭兩個大隊,六0年又分成二閭、六閭、八閭三個自然村,1-5閭為二閭村,約於一九五八年改為二呂村至今。
1984年河口區正式成立,該村劃為河口區。
村莊經濟
第三產業1997年-1999年按河口城區建設規劃設計,該村沿河濱路建設商業用樓房48戶,480多間,建設戶用此房經營或出租,同時該村村民也把家中閒置的房屋出租,使部分村民得到了經濟效益。部分村民上了建築隊、勞務隊、收購站、運輸隊、工程隊、商業網點、租賃站等,有部分村民搞了勞動輸出。2006年全村總收入300餘萬元,戶均收入1.6萬元,人均收入5500元。
種植業1986年,在區委、區政府及油田的扶持下,利用鹽鹼地開發了300多畝稻田,村投資60多萬元建了占地500多畝的水庫一座及配套工程。由於水資源的缺乏,只種了四五年就廢棄了。當時全村只有30多畝可耕地,人均不到一分地,迫使村民回過頭來向多種經營方向發展找出路。2005年,區政府在城北搞了林帶工程建設,使二呂村有400多畝土地得到了改造利用,2007年初,承包給了該村村民。
村級經濟因該村地處沿海,土地鹽鹼,1964年海潮的侵襲,又加上油田無償劃撥土地,使農民土地大量減少,經濟收入微薄,民眾生活一度困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黨的農村政策改革,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沒有土地向多種經營發展,發揮了當地優勢,使農村經濟逐步發展,收入逐年增加。
基礎設施
通電,該村於1975年在油田河口指揮部的協助下,通了電,全村實現了電燈照明。於1998年實行了電網改造。
通自來水,該村於1973年在油田河口指揮部的支持下,村里引來自來水,於2005年自來水到戶,有村物業管理小組管理用水,實行用水計量收費,年以福利形式給予村民定額補貼。
通路,該村於1990年,在省委下派幹部的幫助及國家定額補貼的政策扶持下,在村內修建了1350米長,6米寬的瀝青路。對村內主幹道進行了硬化與市區主幹道海寧路海康路六呂村相連,又對西新村、北新村及村內部分道路進行了改造2200多米。至2006年底,村內共修瀝青路3550米,總計21300平方米。於2004年河口城區道路擴建使海康路、海寧路北延及村北河雁路建設中,拆遷路基土方工程均由二呂村出資承擔。擴建的海寧路、海康路、河雁路全長有2100米,23400平方米,使村交通四通八達,為二呂村的發展規劃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訊,二呂村自1990年村里通了第一部電話至2006年,全村已有電話150多部,通電話的戶占全村80%以上。至2006年全村已有行動電話300多部,每個家庭約占1.6部,網路通信已基本上現代化。
閉路電視,該村自1992年接通了閉路電視,至2006年底,安裝閉路電視的戶已達90%以上。計算機網路入戶已有30多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有95%的戶住上了磚瓦房、100%的戶有了電視機、50%的戶有了電冰櫃、80%的戶有了洗衣機、有70%的戶裝了固定電話、95%以上的戶有了手機、85%以上的戶有了機車、電動車,該村有轎車類汽車30多輛,客貨車20多輛,有30多戶有了電腦。
科教文衛
教育,該村於1950年創辦第一所國小,三間土房,教師李榮春,1995年併入四扣鄉中心國小。
該村於1988年成立幼稚園,1996年擴大了幼稚園的建設,掛牌為“四扣鄉中心幼稚園”。2004年幼稚園因集市工程建設拆除搬遷於辦事處中心國小院內。
文化,該村於1989年建立了文化大院,設有村委辦公室、會議室、黨員電教室、財務室、計畫生育辦公室等。
衛生,村衛生室兩處,2004年、2005年分別達到村級標準醫療衛生機構。鄉村醫師吳炳臣,執業助理醫師王建曄,鄉村醫生王英。自2000年實行合作醫療以來,合作醫療參保率均為100%,參保資金全部由村集體承擔。村成立了保潔隊伍,設立了20個垃圾池,有保潔人員定期,及時清理生活垃圾,使村衛生條件得到了基本改善。
計畫生育,從60年代起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大部分多孩生育婦女進行了節育措施。自八十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了“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81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了計畫生育內容,1994年成立計畫生育協會,對獨生子女考上大學的獎勵1000元。經過20多年來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了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8‰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142人,全年出生數5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8.8‰,獨生子女領證率為100%,年死亡人數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為下降趨勢。多年來的計生工作,受到市、區的表彰。2000年獲得市計生委“新時期育齡民眾之家”稱號。1999年獲得市計生委“計畫生育三為主模範村”稱號,2002年4月獲區政府“全區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