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歷史
不少曾替儒勒·凡爾納寫過傳記的作家都提 過《二十世紀的巴黎》,但所言皆不夠詳盡。譬如他生前住在亞眠市的好友夏爾·勒密(Charles Lemire)在他所著的重要傳記中,就曾經整理出儒勒·凡爾納遺留下來的作品一覽表,《二十世紀的巴黎》赫然名列其中,而且它的完成日期比《氣球上的五星期》還早。同樣地,研究儒勒·凡爾納的專家高乃利斯·海林(Cornelis Helling)也曾發表文章在《儒勒·凡爾納協會會刊》1935年的創刊號上,公開將《二十世紀的巴黎》列為儒勒·凡爾納未出版的作品之一。
整個事件至此,本已平息,但在1986年,埃澤爾(Hetzel,凡爾納的出版商)的後裔在一堆私人檔案中發現當年埃澤爾發給儒勒·凡爾納的退稿信件草稿,信中明白地拒絕出版《二十世紀的巴黎》一書。這封信再次確認了該小說的確存在,儘管當時蹤跡不明,因為在1980年,凡爾納家族捐贈給南特市的一疊手稿中,並不見該書。
該書最後是在一個保險箱中找到的。那個保險箱,原本大家認為已經清空,而且米歇爾的鑰匙也已遺失。該書的重見天日,使作家的作品在完整性方面,有了新的面目。
內容簡介
巴黎青年米歇爾·杜費諾瓦(Michel Dufrénoy)在1960年獲得了拉丁詩大獎。 可是在當時,科學、工業飛速發展,文學、音樂、藝術被人們所藐視,幾乎沒人學習文學藝術,藝術家也都找不到工作。米歇爾在畢業後則結識了一些藝術家,他們最後都因為各種原因,有的流浪在外,有的被迫去國外謀生……最後,米歇爾也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寒冷的冬天昏倒在雪地上。
本書是以1960年代的巴黎為背景舞台的預測型小說,作者在公元1863年時所做的預言,如今一一成了事實,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先知灼見。 影印機、傳真機、國際通訊網路、救人電療、殺人電椅……甚至快運系統,這些屬於二十、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在一百三十四年前,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就已經以其精準的想像力、細緻的文筆,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二十世紀的巴黎》一書中。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教育金融綜合公司
第二章 巴黎市街一瞥
第三章 絕對現實的家庭
第四章 十九世紀作家作品搜羅之困難
第五章 計算機和自動防盜金庫
第六章 高站在大帳簿頂端的葛松納
第七章 社會上的三條米蟲
第八章 新舊音樂與樂器的實用性概論
第九章 造訪于格南舅舅
第十章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五日、星期日,老於格南檢閱法國大文豪
第十一章 格奈勒港口漫步
第十二章 葛松納對女人的看法
第十三章 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仍不免餓死的厄運
第十四章 戲劇經紀公司
第十五章 窮途末路
第十六章 電這個魔鬼
第十七章 最後的致意
作品分析
被拒絕出版
皮耶·儒勒·埃澤爾(Piere-Jules Hetzel)雖拒絕出版《二十世紀的巴黎》,我們卻不能就此抹殺他對傑出小說的鑑賞力,他對該書的評註、批判和論證,都用鉛筆以眉批的方式,附在手稿的空白部份。他並曾於1863年底或次年初給儒勒·凡爾納的一封信中,詳細闡明他的想法。寫信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退稿一事。但手稿空白處密密麻麻的眉批,似乎也透露出若加以修飾,或許可望出版的訊息。另一方面,信中又流露出堅決的否定之意。這裡不全盤抄錄埃澤爾的眉批,只摘錄幾條比較有意義的。
埃澤爾毫不留情地在第一 行就大加韃伐:他一點兒也不欣賞凡爾納使用一大堆新名詞。第一章的標題《教育金融綜合公司》就招致如下的批評:“令人不舒服的字眼,非常地差勁,居然還放在篇首。它在那兒就像一道障礙。帶有傅立葉的味道,一本書的開端應避免使用新名詞。”
在埃澤爾大部份的評註里,都明顯表示儒勒·凡爾納的手稿在他眼中一文不值:“第一章太過平淡沒有高潮”、“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對我而言,這些都太過灰色”、“這些東西描寫得過於悲慘”、“一切都讓人覺得沉重,沒有節制,缺乏品味”。出版商對接下來的劇情反應尤其激烈。書中描述(戲劇經紀公司)工作人員,指定要盡力演完的一齣戲,劇名叫《扣好你褲子的鈕扣吧》,不僅使出版商震驚,他甚至說:“您被撞迷糊了”這種話。埃澤爾同時也注意到凡爾納用了太多“他做”的句型來取代“他說”,所以他才會戲謔地說,米歇爾(書中的男主人翁)“一直做個不停”。
沒有任何一句評註暗示出版商有意請青年作家修改潤飾其作品,其他的眉批也似乎都明示拒絕之意。“親愛的朋友,偉大的對白並不是您想像的那樣,您寫的對活像是故意放進去的,跟所處的情境完全不符。這種描寫方式也許在大仲馬的冒險小說里行得通,用在這裡只會讓人厭煩。”“這簡直是小報的文筆,您表達的遠非您所想的。”更有甚者如:“您書中主人翁米歇爾是一隻只知道念詩的火雞,難道他就不能盡力堅持當詩人的理想?”“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我的批評和所有臆測,連我自己都不感興趣。”“不,絕不,這本書一點都不成功,等二十年後再應付這種題材吧!您和您的米歇爾想在十九歲就結婚,未免操之過急些。”最後這一句卻始料未及地一語成讖,因為儒勒·凡爾納的兒子也叫做米歇爾,而且在十九歲時解脫父母的監護,娶一位女演員為妻。埃澤爾的另一條批評更是一針見血:“今日我們無法相信您的預測!”更糟的是,這個預測“引不起出版商的興趣”。
手稿的空白處也留有儒勒·凡爾納的註解,企圖要再“修訂”或“詳細描述”該書內容。這些讓我們不得不猜想,儒勒·凡爾納剛開始時仍抱有修訂潤飾後得以出版的希望。
然而,埃澤爾的拒絕是如此堅定,以至於儒勒·凡爾納終於放棄了出版的念頭。
與《理想的城市》的關係
儒勒·凡爾納於1863年以後發表的文章中,與《二十世紀的巴黎》雷同之處最多的,非《理想的城市》(Une Ville idéale)這部戲謔的未來小說莫屬了,儘管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前者的故事架構發生在1960年代,著重浮繪未來的世界;後者基本上算是夢幻般的童話故事,作者本人在2000年的故鄉亞眠市散步,娓娓道出入目的景象,其實主要是以時間做對比,烘托出當時亞眠市的一切缺失。是未來世界的市府議員自娛娛人之作。我們可以這么說,儒勒·凡爾納在得知《二十世紀的巴黎》無法出版後,將其手稿的幾個情節概念轉而移植到他認為相當合適借用的其他作品內。
下面列舉數個相似點:
《二十世紀的巴黎》
……謠言滿天飛……一九六二學年度要刪減文學科教席……誰還會關心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命運;它們頂多只能當作現代科學用語的幾個字根罷了……
就在昨天,還有另一個,你們猜猜他怎么翻譯農事詩的第四闕的其中那句:
Immanis pecoris custos…
……駭人傻瓜的看守人。
《理想的城市》
……至少在一百年前,各級中學就已經不再教授拉丁文和希臘文了!教育只剩下科學、貿易和產業等科目!
……今年中學會考有道翻譯題:
Immanis pecoris custos?
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翻成什麼樣子你們聽說了嗎?
“沒聽說。”
“巨大傻瓜的看守人。”
《二十世紀的巴黎》一書中第十六章提及的“電流連線演奏會”,《理想城市》里也有一段相同主題的章節,兩者的情節描述相差無幾。在《理想城市》里,他寫道:“借著電線的幫助,倫敦、維也納、羅馬、彼得堡以及北京等地的鋼琴都能與這裡的樂器在線上。”當然也少不了連上亞眠市的鋼琴,因為在《二十世紀的巴黎》中他寫著:“借著神奇的電流,鋼琴家只要雙手一揚,就可以讓二百架鋼琴同步演奏起來。”面對成千上萬的觀眾,音樂成了“震耳欲聾的聲響”。第一個情況是遠距離在線上彈奏,後者則只是單純的樂器效果強度上揚。
此外還有兩個與音樂有關的章節,讓《二十世紀的巴黎》和《理想城市》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更是剪不斷理還亂:不協調的制式樂曲取代傳統的和弦,以及出現由科學啟發產生的數節樂章是《二十世紀的巴黎》中所謂的《碳酸液化狂想曲》;《理想城市》中也有《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之小調夢幻曲》與之呼應。
(註:本節內容摘自Piero Gondolo della Riva為《二十世紀巴黎》法文原稿所作的介紹文。中譯文由蔡孟貞譯出。有部分內容根據法文原文有修改和註明。)
作者簡介
儒勒·加布里埃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凡爾納1828年生於法國南特,1863年長篇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正式發售,從此一舉成名,此後便開始從事寫作職業,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於亞眠逝世。
儒勒·凡爾納一生寫過五六十本小說和短篇小說集、幾十部戲劇以及其他短篇小說、詩歌、各種著作。其代表作為《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遊地球》、《氣球上的五星期》。凡爾納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錄於總題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Voyages Extraordinaires dans les Mondes Connus et Inconnus)系列作品集。其中《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被稱為凡爾納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