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翻身

九龍翻身

濱州市流傳的九龍翻身打擊樂譜頗多,從廣義上講,有大鑼鼓、小鑼鼓兩種。 “九龍翻身”以其複雜多變的九種節奏型,循環穿插演奏,急緩交錯,變化無窮。 濱州市的“九龍翻身”與周圍地區打擊樂的相互促進,給農村民眾文化生活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

簡介

九龍翻身,流傳於山東省濱州市區及各縣、鄉鎮、村莊的一種民

間間打擊樂。每到過年過節,婚慶嫁娶,開業慶典,喜迎歡送,都離不開它。濱州市流傳的九龍翻身打擊樂譜頗多,從廣義上講,有大鑼鼓、小鑼鼓兩種。從狹義上講以基本節奏型為主產生了許多種敲打法。有的全樂曲只有三四種節奏型,多者也只有五六種節奏型。

發展完善

濱州市的“九龍翻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洪武年間從河北遷移此地時就繼承了這種優良的民俗傳統。每到元宵鬧春,新郎娶新娘之時村里人們就套上大車,車上搭起松門,披上彩紅,架上大鼓興高采烈地敲起來。所到之處男女老少,紛至沓來,簇擁在大車周圍聆聽著這歡快悅耳的鑼鼓聲,欣賞著演奏者們那嫻熟的技藝。不過那時的擊打法單純,變化性小容易掌握。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世代代的傳承者對其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吐故納新,到清末民初時“九龍翻身”整個樂章已經非常完整。至今,已成為一首完美無缺的藝術精品。

鼓樂特點

“九龍翻身”全樂章共有九個節奏型,從一個節奏型轉到另一個節奏型上

圖2 九龍翻身簡譜圖2 九龍翻身簡譜
稱“翻”,故為“九九翻身”,由於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又被叫作“九龍翻身”。“九龍翻身”以其複雜多變的九種節奏型,循環穿插演奏,急緩交錯,變化無窮。歡快激進時,緊鑼密鼓,舒展悠揚時,慢捶緩鈸;鏗鏘有力時,感天動地,婉轉抒情時,細膩幽深。歷經近四百年的歷史,這篇主題鮮明,結構嚴謹,突出地方特色的打擊樂譜,能夠世代相襲完整的保留到現在,是與每一位傳承者的勤奮和對民間藝術孜孜不倦的刻苦追求分不開的。濱州市的“九龍翻身”與周圍地區打擊樂的相互促進,給農村民眾文化生活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

技藝傳承

濱州市小營街道辦事處團包村的“九龍翻身”有鮮明的地域色彩,濃厚的鄉土風味純正樸實,落落大方。第一代傳承人邱邦福,一生與鑼鼓相伴,他敲鼓時,鼓槌重而不拙,輕而有力,似玉珠落盤,強弱分明;第二代傳承人邱如剛,繼承邱邦福的技藝特點,加花點擊,承前啟後,有所創新。第三代傳承人邱元勛,繼承兩代藝人的優點,疏緊結合,保留了原始風味,卻也不乏點睛之筆;第四代傳承人邱潤峰、邱漢峰,在前幾代老藝人的基礎上,去粗存精,除偽保本,保存了前幾代老藝人的特點,又充分發揮了本地區濃厚的鄉土氣息,敲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