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九龍江平原早期的開發時期,許多外地移民開始在這裡開荒,興修水利,種植水稻和雜糧飼養家畜,捕撈水產。從同奈一嘉定地區開始,逐步形成了一個繁華富庶的集鎮。從1802年到1805年,阮氏朝廷共頒布25項決定,大力發展開荒。到1868年,包括九龍江平原在內的南部地區所開發的種植面積達到29.555萬公頃,接近於整個自然面積的5%。 20世紀前30年,九龍江平原的耕地面積迅速增長,加之興修水利、出口大米等使其面貌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到1929年,九龍江平原有2500公里長的大大小小灌溉渠道,耕地面積達到二萬公頃,相當於19世紀中葉的10倍,大米出口達到17O萬噸,占印度支那出口總額的80%,相當於1860年大米出口量的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