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因四面環山,山澗溪流繁多各溪流在此地匯集而成大溪,逶迤而東,瀉於龍潭,故稱九溪。元、明、清屬三十五都。民國時期為九溪保,1949年解放初屬黃山鄉,1958年成立大隊稱九溪大隊,1984年改為九溪村委會。
旅遊景觀
梅花殿
位於慈利縣江埡鎮九溪村,原名八封樓。因中間照明枋上嵌一塊黑色石板,由貝殼做料於其上作梅花一朵,晶瑩光亮,故稱梅花殿。據舊志載:興國寺為唐代創建,全寺分牌樓、金岡殿、大雄寶殿、梅花殿、方丈室五殿。梅花殿是寺中主體建築之一,其從南朝北,兩層屋檐,三面有牆。殿平面呈現下方形,邊長12.6米,三開間。樓高14米,屋架為木質結構,八角出檐,65度翹角,上蓋琉璃瓦,七分古色,三分神彩,素有瓊樓之譽。由8個斗拱托整個建築結構嚴謹,造形美觀,具有傳統的民族風格。殿後有3棵千年古樟,更增添了梅花殿古樸靜穆氣氛。殿前有百餘個石墩,拾級面上,腳下蛙聲哀鳴,令人稱奇,至今未解其謎。殿前有兩口洪鐘(一名宋鍾、一名明鍾)擊台春雷轟鳴。而在其30里外的茅花界上有一能石牌,與洪鐘遙遙相應,且音如鑼聲,人曰:“銅鑼銅”,路人見之,無不驚訝,相傳,此鍾為四川一能人所鑄。試鍾那天鑄鐘人有言在先,見他回蜀一天半後擊鐘為號。由於寺中方丈試鍾心切,等他去後不到一個時辰就提前擊鐘了。此時,鑄鐘人還只走到茅花界,相距只有38里,他惋嘆:“此鍾只有此福也,否則會傳百里之外。”這話也許帶點神秘色彩,並不可信,但鐘聲之清脆洪亮,世人少見是無疑的。現僅有明鍾,宋鍾已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明鍾為時任九溪衛指揮使,樂容夫婦捐贈,樂氏夫婦皆是虔誠的佛教徒,故有此義舉。1983年10月,梅花殿被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基本保存了原貌,省下拔500萬元修繕如初。
扁擔岩
在九溪關門岩一塊狹長岩石,長約30.40米,從河北向河南延伸過去,其南面已沒入水中,象一條半截扁擔。相傳是一位大力士挑著兩扇磨子在關門岩過河,突然扁擔斷了,上扇磨子飛到龍台村張家灣潭裡,現在這扇磨子在乾旱時期露出水面,磨眼清晰可見,據說後一扇飛到前河溪口鎮澧水河裡,故自古以來有前河人打不贏後河人之說,因為他們那邊是下扇磨子,不占理。
螞蝗岩
在九溪村洪岩組,因形似螞蝗而得名。
興國寺
“興國寺”是座龐大的古廟,為唐代創建,全廟分牌樓,全剛殿,大右園寶殿,梅花殿,方丈室,五殿,其座南朝北,上中下三層,殿內有千手佛,羅漢木偶群,神態仙姿栩栩如生。寺後有一棵三人合圍的古樟,其形如傘,枝葉繁茂,綠蔭如蓋。樹下有一偏房,大革命時期賀龍曾在此運籌帷幄。解放前夕,慈利地下黨組織曾在這裡舉行秘密會議。如今它的大部分基地已變成慈利二中校舍。
鐘鼓樓
九溪城中心即十字街處,有一寶塔形狀的高樓,名叫“鐘鼓樓”有詩云:“四川有個蛾嵋山,一挨挨到天裡邊,九溪有一個鐘鼓樓。一擢擢到地裡頭”。樓頂四角安有銅質響鈴,隨風叮噹有聲,每逢風季,不絕於耳。據說過去曾是衛城的軍事哨所,也是衛官們的觀光避暑勝地。樓高七層,一層一個天地,登上樓頂俯視全城,盡收眼底,尤其是雨中婁江白帆點點,煙波茫茫,更是迷人。有一文人即景賦詩曰“浩浩煙波垠無際,點點白帆逐浪急,奇岩突石何崢嶸,風吹雨打仍屹立。”1925年7月21日,賀龍任澧州鎮守吏不久,到九溪掃墓祭祖完畢曾登上鐘鼓樓,極目遠眺。鐘鼓樓台毀於文革。
七里橋
因圍城三方計七題零三分,在東門處建有一橋而定名。“七里橋”三個字蒼勁有力,傳為宋代大書法家黃庭所題書,曾經風雨剝蝕,至今仍完好無損。橋跨溪水,面向婁江,橋下終年清水盈盈,游魚成群。橋右一石台,名為釣魚台,賀龍曾在此釣魚。那還是第二反“圍剿”時期,蔣介石派飛機轟炸,賀龍還駐兵九溪,那天城東被炸成一片焦土,可是賀龍卻在“七里橋”下安閒垂釣,他的軍隊早隊早已疏散於山中,未傷一兵一卒。
鐵爐灘
在婁江右側,灘急水猛,相傳是當年尉遲恭,為了鑄劍而設的鐵爐。因為沒有鐵爐,便捉來一隻鐵羊,放在爐在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卻不見鐵羊發熱,反而從爐中飛走落入一山谷中,喊了幾聲,便不見蹤影。當地人便將此山谷取名為“羊喊谷”。尉遲恭是個烈性人,劍鑄不成,便一腳踢倒鐵爐,爐渣滑入江中,致使如今行船放排不便,船工、排工都罵尉遲恭幹了一件壞事。這雖然是個傳說,但灘中確有爐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