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北山公路登山,行駛十二公里,即至馬尾水景區下車,呈現在眼前是屹然聳立一座牌坊,上書“馬尾水生態旅遊風景區”,使這座歷史之門平添了幾分莊重肅穆的氣氛。步行一華里,就到了九峰寺。佇立寺前,滿眼山峰高聳,拔地千尺,千岩競秀、漫山遍開翠竹掩映,谷深泉幽,水流花放,瀑布奔騰,是一處理想的幽靜世界。素有“不到尾水,不識廬山美”之譽。馬尾水景區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蘊藏著眾多的人文景觀,歷來又是避璁療養之勝地。因而引來眾多古今名人,游遍足跡,留下許多讚美九峰寺的詩篇。
大雄寶殿占地900多平方米,左右偏殿有觀音閣、魁星樓、讀書樓和僧房,畫棟雕梁,有明清兩代遺蹟,殿前庭院花壇有4株四季開花的紅杜鵑。“文化大革命”中,九峰寺被熙嶺鄉九峰茶場占用,收回後僅擺著被群從匿藏的部分佛像,其中如來佛高6米多,九峰寺風景優美。
歷史追溯
九峰寺始建於唐代,經宋盛於明。由興到衰,再由衰到興的歷程。為中外人士所注目,寺因居龍門山南,九座尖峰環抱密林中,故名九峰寺。至清順治年間,寺因戰禍被毀,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有清代狀元唐英,任九江關監督,為恢助九峰寺捐助,又在寺前建清俸橋(又名狀元橋),清俸橋橫立馬尾水大澗中,是一座極罕見的石條平橋,長度二十米,寬五.三米,結構渾然一體,未用任何粘合劑物。比起廬山觀音橋別有一絕,為中國石橋史上的一朵奇葩。目睹此橋。顯得宏大古樸,令人嘆息,真有身在深閨人未知之感。唐英又捐資三田數十畝為廟產,以范瓷為碑,嵌於寺壁,九峰寺總建築面積近兩千平方米。供奉大小菩薩、羅漢佛像十尊,殿堂具有相當規模、香火不息。寺前寺後,人文景觀達四十多處,如思楚亭,由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與好友孫逸,鄭山人等在此煮酒賦詩而聞名。茶山草堂(九江知府方體修建)、因緣碑、了因精舍、介石山房、馬尾水瀑布、古銀杏樹、玉女泉、金龜石、羅漢石、將軍護、虎頭岩、試劍石、一休石、觀音潭等,更為人注目的是∶一聖宮、二聖宮、三聖宮遺址。這是許多人所不知道的遺址。據史載∶當時為中國道教,最早最高級別之聖宮,相傳為秦始皇南下。東巡登廬山馬尾水,見珍柯異卉,奇草茂盛,間有金光閃現,逐命煉丹方士在此建宮。一聖宮,供奉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為始祖,老子即太上老君,又稱太清道德天尊。張道陵後世徒孫所建。二聖宮,供奉靈寶天尊,三聖宮,供奉元始天尊。宮內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途眾多。後來一、二、三聖宮經南朝著名道學大師陸修靜改革,合三聖列於三宮供奉。明末毀於兵火,現僅存廢墟。
清鹹豐年間,九峰寺亦隨之毀於兵禍,後雖經高僧雪樵勉力修復,規模稍小。雪樵圓寂後,其徒孫僧匯東等人揮霍無度,將廟產典質殆盡。並將廟地山場出租給俄商,於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開始建洋房。相繼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在未得牯嶺之先,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步俄商後塵,向九峰寺僧人購地。同時,又有駐南昌,九江的西藉商人及職員,也紛紛串買廟產山地,建造洋房避璁,當時馬尾水有西人別墅十餘棟,這裡一度成為他們的避璁勝地。可見當年的繁華。當年九峰寺僧人匯東等,違法被控後,在九江獄中斃命數人,引為震驚江西的廬山馬尾水廟產案。從此,九峰寺日漸敗落,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才逐漸恢復生機。
建國初,在那經濟困難時期和文革動亂年代,果一法師被下放勞動,兩次駐錫九峰寺,度過了他那艱辛的漫長歲月,留下傳奇般的歷史足跡。果一法師始終嚴守戒律,遵守清規,隨身帶著一尊小佛像,每日勞動再累也要堅持念經坐香。儘管當時環境險惡,生活艱苦。始終不忘自己佛子身份,在九峰寺開荒種茶。在七年多時間裡,種茶一百餘畝,還保護寺廟文化遺產。特別是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九峰寺後,三棵罕見的古銀杏樹的生存。據史載,其中一棵銀杏樹,植於唐代,樹齡一千二百多年;另兩棵夫妻樹,植於南宋末年,樹齡約八百餘年,此樹為古剎增添古色古香。
果一法師
一九五四年秋,果一法師在雲居山真如寺時,常懷念東林寺。為此,離開雲居山,經東林求住,廣度拒之曰∶東林之為子孫廟久矣,豈可輕許遊方者常住於此乎?此允虛雲大師之請實處不得已,望汝另覓寶剎乎。果一法師慨然嘆息曰∶東林乃遠公所創,開叢林之先,為何淪為子孫廟,哀哉哀哉。遂拂袖而去。旋奔赴馬尾水九峰寺。當時九峰寺廟產破敗不堪,一片荒蕪。果一法師結緣此寺,下定決心,搭蓋茅棚,安棲靜修。常遙望東林寺,一日,他發誓曰∶不出十年,當往東林還願。此時,九峰寺屬廬山墾殖場北山林場管轄,果一法師亦被編入林場農工,不久常智法師也被下放到林場,從此兩人結伴,在勞動之餘,堅持早晚誦經,不忘佛事。
一九六0年,西藏十世班禪視察廬山偌那塔院。此時,果一法師應廬山管理局之請,入住偌那塔院,熱情接待班禪大師一行。不久又返回九峰寺。一九六一年,廬山管理局派宗教局秘書到九峰寺,看望果一法師,以政府名義請果一法師出山主持東林寺,果一法師欣然從命,駐錫東林寺,率地墾荒,換回廟產,以寺養寺。而後並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兩千多元的投入,著手興修寺內殿堂,恢復寺內元氣,振興淨土祖庭,至一九六五年,東林寺已具規模。
一九六六年夏,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一場寒風颳進了東林寺,菩薩難保,僧人下放,文物被毀,寺廟變成了賽陽公社化肥廠。果一法師痛心不已,仍服從分配離開東林寺,下放勞動,依然返回九峰寺,再當農工,開墾茶園,苹身潛修,勤念彌陀。
一九七0年秋,遵守政府下放安排,果一法師離別九峰寺至通遠農科所,隨眾務農,要求該所分配到報國寺茶葉隊開墾茶園,期間每在辛苦勞動之餘,仍堅持早晚念佛。一九七七年當選廬山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同年冬,當選廬山和九江市第四屆人大代表。一九七八年三月,又當選江西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
一九七八年六月,應廬山管理局之請,再次返回東林寺,負責寺務。一九七九年以後,果一法師以德高望重,當選擔任全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佛協會長和九江市佛協會長,以及江西省政協常委、市人大代表。
果一法師健在時談過,自己在九峰寺一段神秘故事。那是一九五九年夏,果一法師勞動之餘,晚飯後,依舊在寺後銀杏樹下,靜坐默念佛經,忽聽有異聲似兔嗚,白光閃耀,頓刻消失。果一法師感奇異,持鋤深掘,得一瓦罐,內藏銀錠數十,取回藏神龕內,逐對著神像發誓∶寶藏現世,待時用之東林,再興九峰。事後果真實現願望,東林寺復興後,一九九三年春,果一法師為實現自己誓言,在東林寺佛事繁忙情況下,多次到九峰寺還願。並邀施主台灣弟子常智法師為九峰寺捐鉅資修復,使古寺恢復生機。在九峰寺修復開光法會上,果一法師宣布,九峰寺為東林寺下院。
一九九四年,果一法師因病圓寂,下葬東林寺塔院,其海內外弟子為紀念果一大和尚,德譯九峰寺之業績,又捐資在寺後建果一舍利子墓。墓碑鐫刻,追本溯源,三臨斯山,畢生創業,其志彌堅,祖庭中興,浩氣感天,功垂永世,萬人斯瞻。同時,又於墓塔院門柱石上刻有∶一身兩處墓,高僧不為多。九峰留柱石,東林作彌陀。生平揚淨土,中興詠蓮歌。今日眾僧碑,遙慰果一愁。
寺廟傳說
明代景泰年間,浙江有一位叫寂照的禪師雲遊到了屏南。在從黛溪去甘棠的路上,他在一處山腰遇見一隊人馬正在祭墓,敲鑼打鼓、燒香放炮,場面很是熱鬧。禪師這時候正走得饑渴,便走去向這群祭墓人們化齋。原來這些祭墓的人是附近梨洋村的周氏子弟,他們見有雲遊禪師在他們祭墓的時候向他們化齋,也極是高興,便邀請禪師到墓坪上入坐。禪師走到墓坪上,向四下一望,啊,真是個難得的好所在啊!只見得這墓坪四周是山轉峰迴,鳥語花香,清泉潺潺。對面的九座高峰直插雲天,形狀有如九頭沖天的鯉魚。
九峰寺建於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這年,浙江有一位叫寂照的禪師雲遊到了屏南,路過九峰的時候,看見對面山的山腰圍著一大堆人,打鑼、插香、放火炮,好不熱鬧。禪師好奇,過去一看,原來是祭墓。
寂照禪師就以化齋為由,來到墓坪上,向四處一望,啊,好地方!四周山回水繞,龍環虎抱,鳥聲嘈雜,泉水叮咚。對面山頭,九峰插天,遙遙相對,就象九頭朝天的鯉魚。伊雲遊四處,從未見過如此勝地,心中暗暗羨慕:如果能在此地安身修煉,該是多好啊!
“嗨!熱死人了!”
“師傅有所不知,我們這墓地特別熱,不要講現在,就是下雪天,離此幾丈開外積滿了雪,可這地方硬是不積雪呢。”“現在還不算熱呢,要是到六月更是難熬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講了起來。
“葬了這穴墓,風水好嗎?”禪師想問個究竟。
“哎,師傅,莫講了,我們正後悔當初聽那風水先生的話,葬了這墓,好事從末見過,壞事倒開始生蒂了。”
“什麼壞事?”
“咳,後輩人都不想做田了。汝想讀書,伊想讀書,師傅你看,我們做田人讀什麼書呢?過幾年,真不知飯從哪兒來吃呢!”
愛讀書歹事嗎?禪師暗笑伊大家愚昧,但也正中下懷:“貧僧飄遊四方,缺少安身之所,此地既然不宜下葬,施捨老僧建寺院好嗎?”
“老師傅雲遊四方,定是法術無量,如果你能遮去日頭,讓我們涼爽些,就把此地施捨你。”有人開玩笑地講。
“如蒙全諾,真是功德無量,只是誰能作這個主?”
這時坐在那兒一直未講一句話的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看看一絲兒雲都沒有的天,心中暗想:都講佛法無邊,我六十幾歲了,未見那法術呢。這和尚也是血肉身軀,又不是真佛臨凡,不信有什麼法術能遮去日頭,就是有,也讓我開開眼界,反正這墓地也不是很好。於是就站起來講:“師傅要是真的有法術,我們就布施了。”
“阿彌陀佛,只是當心施主講話是否算數?”
“嗨,我們的施主都開口了,汝就莫愁了。”
寂照禪師聽了大喜,“阿彌陀佛”,只見伊口中念念有詞,手向東南一指,喝聲:“來!”一塊巴掌大的烏雲就從東南方冉冉升起,轉眼飄到了墓地上空,遮上了日頭。
古人都講信用,為了信守諾言,墓主就將墓地讓給禪師。在遷墓開壙那一天,原先朗朗的晴天,在開墓礦後,不時降起大雨,並從墓葬壙中噴出一團團滾熱的濃霧,接著從墓壙中竄出十八條鯉魚,向天飛去。開墓的人慌了,連忙拿起鋤頭一陣亂打,終於打了最後一條,伊大家又把魚移埋壙中。有人講,如果不開壙,後代子孫會出十八學士,因為伊大家打下了最後一條鯉魚,後來便只出一個拐腳秀才了。
寂照禪師得了這塊好地後,便雲遊四海到處化緣,當年就建起了九峰寺。
寺廟風光
九峰寺在九峰嶺,故得名。這是此前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叫法,現在一般都是稱九峰嶺為高升嶺,也許這是它的別名,似乎後人更喜歡它的別名,可能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吧。九峰嶺的稱呼現在只能從講古的老人家那裡才能知道了,九峰寺,位於湖南和江西交界湖南界內的山峰峰口上,過往的都是這邊的夥計和那邊的老表,儼然是條交通要道,九峰寺建有涼亭有專人燒茶水在涼亭供口渴的過客們喝。現在這涼亭因重建也拆了,暫時還看不出日後將涼亭放在新建的哪個位置。天下名山多寺廟,古來如此,有寺有廟定有好水。這兒也不例外,九峰寺不大,正殿供奉的是陳真人的雕像,還有關羽和包拯包大人的神位,包公、包老爺,關羽稱為關公、關老爺。左側觀音殿,專供觀音菩薩;右側則是存放法器和逢年過節菩薩老爺出巡的轎、旗之類的房間。重建中所以現在的模樣略顯得有些凌亂,正殿沒有了天井和前殿狹窄了很多,關公和包公神位已經移到新建的那一層裡面,正殿就只供奉著陳真人的雕像,雕像頂上的黑底金字木匾“陳真人殿”幾個大字,泛著一絲古樸和厚重。殿外掛著同樣是黑底金字的一副對聯,左邊是:九峰藏秘不妨見仁見智。右邊是:斯地通玄但須至善至誠,頂上的橫批是:紫氣氤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