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戰車的人

1932年,懷特赴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研讀現代語言,畢業後留英國。 懷特的第一部小說是《快樂的山谷》(1939)、成名作是《人樹》(1955),這部長篇巨著獲“澳大利亞的創世記”之稱,給作家帶來國際聲譽。 有人說他的小說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書,是文學味太重的散文。

影響

《乘戰車的人》又譯作《戰車士》或《四駕車》,是懷特的代表作之一。1961年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偉大而從容的傑作”,作者因而先後榮獲了邁爾斯·弗蘭克林文學獎(1962)及國家基督協會頒發的兄弟情誼獎(1963)。

作者介紹

派屈克·維克托·馬丁代爾·懷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 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生於英國。懷特自幼喜愛文學,9歲就能讀懂莎士比亞戲劇。1932年,懷特赴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研讀現代語言,畢業後留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服役於英國皇家空軍情報部門,赴中東工作五年。1948年回澳大利亞定居,先經營農牧場,後專門從事寫作。
懷特的第一部小說是《快樂的山谷》(1939)、成名作是《人樹》(1955),這部長篇巨著獲“澳大利亞的創世記”之稱,給作家帶來國際聲譽。此後又發表了《伏斯》(1957)、《可靠的曼陀羅》(1966)、《活體解剖者》(1970)等長篇小說和《燒傷者》(1964)、《白鸚鵡集》等短篇小說集,以及劇本《在沙薩帕里拉的季節里》(1961)、《快樂的靈魂》(1962)、《禿山之夜》(1962)等。1973年,懷特發表了他最著名的長篇小說《風暴眼》,同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那史詩般氣概和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把一個新大陸介紹到文學領域中來”。懷特將這筆獎金捐出,設立了“懷特文學獎”。
懷特的作品有明顯的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現代心理分析學說的影響。他善於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將情節與人物內心活動編織在一起,細緻深刻地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給人一種迷離變幻的感覺。他曾對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說:“對我來說,人物是至關重要的,情節我不在乎。 ”他的小說大多篇幅浩瀚,用字冷僻,善於比喻和景色的描寫。有人說他的小說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書,是文學味太重的散文。儘管對懷特的創作有爭議,但評論界一致公認他是當今世界上富於才華並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