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邱寺

何處是丹邱,深林林盡頭。 題解:靈鳳山,在亭旁鎮東丹邱寺所在地。 “先有亭旁丹邱,後有浙江台州”。

丹邱
鄭 虔
縛草為廬棄紫衣,講經能致風來儀。
至今千載雲孫在,日倚層樓罔極思。
作者簡介:鄭虔,唐畫家,字弱齊,鄭州滎陽人。開元二十五年(737),官廣文館博士。與李白、杜甫為詩友。愛彈琴,擅書畫。唐玄宗御書稱其詩書畫為“鄭虔三絕”。曾為台州司戶參軍。
題解:作者謫居台州司戶參軍,寶應年間(762-763)袁晁起義,攻陷台州,台州刺史史敘外逃,鄭虔離城避難,由沿海驛道(章安橫溪→康山→分水嶺→寧和里→懸諸→海游→去寧波)到寧和里,尋蹤靈鳳山,深有感慨,以《丹邱寺》為題追懷曾在這裡歸隱不仕的章安令梅盛。詩人悲鬱、傷感及動亂的時代背景躍然紙上。
丹邱寺
賈 島
何處是丹邱,深林林盡頭。
金星耀沙渚,鐵屑渾溪流。
冷落殘僧少,荒蕪古殿幽。
披圖考名實,曾有鳳來游。
作者簡介:賈島(779-843)唐詩人。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曾任長江主簿。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詩句“僧敲月下門”而來。著有《長江集》。
題解:這首詩寫丹邱寺冷落、荒蕪、靜謐的環境和氣氛,富有意境。作者一聯首句設問“何處是丹邱”,隨答“深林林盡頭”。二聯點明丹邱寺的地理位置和三門南溪兩岸人民洗沙取鐵的情景。三聯寫丹邱的冷落荒蕪景象。四聯是作者的懷古感慨。
靈鳳山
林景熙
月淡梧枝洞鎖苔,人聞繪繳幾驚猜。
九苞自是沖霄翮,曾為簫韶一奏來。
作者簡介:林景熙(1224-1310),南宋詩人,字德陽,號霽山,平陽人,曾任禮部架閣從政郎,入元不仕。其詩感懷故舊,追念宋室,風格悽愴,有《霽山先生集》。
題解:靈鳳山,在亭旁鎮東丹邱寺所在地。此詩記東晉隱者梅盛誦經來鳳傳說,首句寫靈鳳棲息環境,在淡淡月光的照映下,鳳鳥栖於梧桐枝頭,山上長滿蘚苔。第二句寫靈鳳在人間幾次驚弓,喻在那動亂濁污的人世間,人們生活的不穩定。第三句寫靈鳳振羽高飛。第四句寫靈鳳聞奏樂聲就飛來了。

丹邱寺

丹邱講寺位於三門縣亭旁鎮靈鳳山南麓,離集鎮所在地1.5公里,距縣城11公里,東南鄰寺前岩村,西北接葉家莊村,前有溪,後有山,山明水秀,風景優美,交通便捷,是歷史上有名的古剎,也是亭旁起義的聚集地、遊覽觀光的妙景佳地和踐諾心愿的神聖朝拜之地。
丹邱講寺始建於南北朝宗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4年),北宋開寶年間改為“丹邱院”。大中祥符年間賜額“丹邱講寺”。後歷代時有興廢。 由於年久失修,於1958年拆毀後,蕩然無存。太平盛世之年,三門縣內外民眾要求重建丹邱講寺的願望愈來愈烈,呼聲日益高漲。
“先有亭旁丹邱,後有浙江台州”。丹邱講寺因其獨特的人文歷史、佛教文化而聞名於省內外。
紅色丹邱 據記載,丹邱講寺坐東朝西,進山門,即為金剛殿,有兩尊五米多高的巨型金剛塑像,莊嚴威武,過天井,為大雄寶殿,有釋迦牟尼等佛像。有巨型鍾、鼓、鼎、燭台等法器。左右兩廂為十八羅漢塑像,形象生動,神態各異。寺院建築規模雖然不大,但黃牆青瓦,綠樹掩映,樸實雅致,別有一番景色。自從清代以後,丹邱講寺就失去了往日的孤寂,涅槃的鳳凰化作悲憤的怒吼,讓這座古老的寺院接受了戰火的洗禮。清鹹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民眾反清情緒高漲。亭旁鐵場村人王延圓與賴岙村人賴余沈揭竿起義,與臨海林廣大、王彝霞義軍曾在丹邱講寺會師反清,義軍發展到一千六百五十餘人。後遭圍剿,敗退賴岙,建木城固守,最後戰敗而死。 1928年,歷史又一次選擇了亭旁,選擇了古老寧靜的丹邱講寺。 5月23日夜,亭旁起義總指揮包定將180餘名武裝農民聚集丹邱講寺,拉開了亭旁起義序幕,打響了亭旁起義第一槍。25日,224名武裝農民再次聚集丹邱講寺,展開了亭旁起義,並攻占了亭旁鎮,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府。 雖然兩次起義都失敗了,但民眾的血性並沒有喪失,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難道不是對光明和自由的不懈追求?歷史是多么的相像,無論是古代梅長者的辭官退隱,還是近代民眾的奮起反抗,都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都是為了這方能夠安放生活與靈魂的淨土。
墨香丹邱 丹邱講寺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兩千年來,丹邱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賞懷古。 早在三國時,葛玄(公元164年-244年)在丹邱講寺設爐修煉“九轉金丹”,葛玄是道教中的太極仙翁,閣皂宗祖師,歷史上曾留下“葛玄煉丹處”。 東晉時,章安令梅盛休官隱居丹邱,梅盛(公元373-464年)人稱梅長者,梅開三度指的就是梅盛,他是我縣亭旁鎮中門梅姓始祖,有在丹邱講寺誦經引鳳的美麗神奇傳說。 元嘉三年(即公元426年),“有靈鳥降於座隅,經年不去,若諦聽者”,“臨海郡守上奏其事,帝召之不起,下詔褒獎”,稱梅盛為“長者”。從此,丹邱講寺留下了梅長者誦經引鳳的美麗傳說。板沸村宗祠內現在還刻有著名詞人李清照外公王拱辰撰寫的《思鳳樓記》和明代方孝儒撰寫的《祠堂碑》盛讚梅長者的高尚人品。 被唐玄宗御書稱為詩書畫“鄭虔三絕”的唐朝畫家鄭虔避難丹邱講寺時,以丹邱講寺為題寫詩五首,追懷曾在這裡歸隱不仕的章安令梅盛。鄭虔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官至廣文館博士,與李白、杜甫為詩友,是台教的先祖。 元朝詩人陳孚、明朝詩人謝鐸、明末詩人蔣仲勉、清朝詩人葉一舟等文人墨客都曾為丹邱講寺留下美麗詩篇,革命烈士、亭旁起義總指揮包定寫有“丹邱講寺”、“丹山寄興”、“春日與友人游丹邱講寺”、“月夜遊丹邱講寺”及“步王芸先生自挽原韻”等詩篇,為丹邱講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茶道丹邱 天台仙跡在丹邱,路入寧和景物幽。靈鳳迴翔梅盛宅,神龍守護葛玄樓。山連桐柏煙霞勝,地接蓬萊日月悠。聞道羽人常萃集,笙歌響徹海天秋。 這是清代詩人葉一舟尋蹤丹邱,在歷史遺蹟和古代人物面前,撫今追昔,感慨風物的流轉、山川之靈秀、前賢之遺蹟。在《丹邱寺》一詩中對丹邱歷史淵源作了詳盡而細緻描繪,對丹邱景色作了仙境般的描述,追懷在丹邱歸隱不仕的葛玄、梅盛遺蹟,激起了詩人的翩翩聯想。 “丹邱出大茗,服之生羽翼。”葛玄作為植茶始祖,他提倡煉丹服食與吃茶養生相結合的修道方式,採集野生茶葉解飢,解渴,解暑,解乏,也符合當時隱匿深山修道煉丹實際情況。 不管如何,靈鳳山作為葛玄煉丹修道之遺蹟,梅長者吟經引鳳之地,包定號令起義軍首義之地,有著豐富的野生茶林。亭旁地區歷史上就是著名的茶鄉,產茶歷史悠久。當地雲霧繚繞,空氣溫和濕潤,土壤肥沃,生態環境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受雲霧之滋潤,集天地之精華,名茶綠毫等茶葉,外形細嫩挺秀,色澤翠綠顯毫,香氣持久,滋味鮮爽,飲後有甜香回味,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在眾多名茶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高山雲霧茶之獨特風格。 中國茶道茶文化博大精深,一言難盡,茶乃萬物之精,萬品之華,丹邱有幸與道家有緣,與茶有緣,而名聲遠播,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丹邱對弘揚茶文化、促進亭旁老區的紅色旅遊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三門歷史文化的一筆重要遺產。
丹邱今朝 為了順應民間有識之士、廣大民眾的呼聲。亭旁鎮黨委、政府把重建丹邱講寺,建設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作為挖掘亭旁人文精神、開發紅色文化、提升旅遊品位、催生亭旁旅遊文化事業發展的重點項目來抓,成立了亭旁鎮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該項工作的進展。同時,充分整合民間資源、發動民間力量,成立了丹邱講寺籌建工作小組,成員由民間頗有威望的人士組成,負責丹邱講寺的籌建和建設。 本著“僧人建寺,僧人管寺”的原則,由國內著名僧人、天台山高明講寺住持釋了文負責丹邱講寺的建設和管理。通過鎮黨委、政府的統籌指導和民間的力量發動,目前已完成了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規劃圖紙設計、《詩意丹邱》宣傳畫冊製作、沿路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宣傳廣告牌懸掛、臨時道路鋪設、場地平整等前期籌備工作,計畫定於6月22日舉行亭旁鎮第二屆紅色之旅文化節暨丹邱講寺奠基儀式。 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總投資達8000多萬元,占地面積84畝,計畫5年內建成,由寧波古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主體建築由丹邱講寺、詩意丹邱、思鳳樓、梅盛文化園、道教及茶文化廣場、碑廊、紅色展覽館等區塊組成,採用唐朝建築風格,充分體現出整個建築的宏偉氣魄、嚴整開朗和莊重大方,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讓這座飽經歷史滄桑的千年古寺以更加磅礴大氣、更加靈活生動的形象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以史溯源、以人聚氣、以文會友、以寺結緣”。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的建設,不僅是傳統意義上寺院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更是追溯亭旁深厚人文歷史,大力弘揚亭旁紅色文化,促進亭旁旅遊發展的大手筆。我們相信,在鎮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在民間力量的大力推動下,丹邱講寺紅色文化園的建成指日可待,必將成為亭旁紅色旅遊的一大亮點。 千年古剎,詩意丹邱,恆悅古今的人文源地。期待您的支持,還您一個翔實生動的人文歷史,淨化和放飛您的心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