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丹楓呦鹿圖》主要描繪群鹿遊憩於色彩斑斕的秋林中的情景。深秋時節,霜後樹林,葉子有的變黃,有的變紅,分外艷麗。繁盛茂密寂靜安謐的林中,一群鹿正在嬉戲覓食,有的立於林際,有的隱於林內,有的站立,有的蹲伏。突然,遠處似乎傳來一陣可疑的聲響,長著美麗五叉角的領首雄鹿,警覺地豎耳聆聽,昂首遠望,觀察是否有威脅襲來,其他鹿也略帶驚慌地扭頭,朝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神態專注緊張,蹲伏在地的鹿趕緊支起前腿,作好奔跑的準備。
畫作左上方與右上方,鈐印數枚,有“圭章閣”印,“天曆之寶”印,清初收藏家阿爾善喜等人的收藏印,及乾隆、嘉慶玉璽等。
創作背景
此圖的韻味風格相當特殊,異於漢族文化地區的作品。風格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另一幅遼代作品《秋林群鹿圖》相同,大小尺寸也極為接近,應是同一組的畫作。有的學者則進一步考證,兩圖即為北宋《圖畫見聞志》中所記載的,慶曆年間(1041—1048年)遼興宗進獻宋朝的五幅《千角鹿圖》中的兩幅。據畫面內容、手法等因素考證,應是遼契丹畫家所作,且其創作時間應是北宋初(10世紀後半葉)。
藝術鑑賞
主題
遼代是素有馬背民族之稱的契丹族建立的,契丹人很早就崇拜“鹿神”。人們對鹿的喜愛,是因為鹿性情溫順。且在民間傳說中,鹿有“祿”的諧音,富有吉祥、收穫的含義,同時鹿還與道教中壽老有關,意為長壽。所以《丹楓呦鹿圖》的主題應是寓意松盛柏茂,祿壽雙境。
形象
在《丹楓呦鹿圖》中,遊憩於色彩斑斕的秋林中的眾鹿,一隻奔跑回首的母鹿從密林深處匆匆簾出,引起群鹿全體抬頭警惕地注視一方,山光秋色與這突如其來的一驚構成頗具情趣的對比,使觀者在美景中感受另外一種情致,形象塑造得恰到好處。
構圖
《丹楓呦鹿圖》構圖緊密,布局嚴謹,氣勢宏偉,通篇不留空白,滿幅皆畫。圖中繁密的秋林遮蓋了整個幅面,而群鹿被安排在畫的中央,很好地突出了主體。
設色
《丹楓呦鹿圖》是工筆重彩畫。整幅畫的主要色彩以紅色為主,給人很厚重的感覺。厚重裡面又很靈動,這種靈動是因為水溶性的顏料與礦物質顏料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種冷暖互補的色彩效果。在畫作中,橘黃、硃砂、蛤粉是主導色彩,給人以厚重。冷調以花青為主,互補很恰當、舒服。
同時,這幅作品中還運用了黑色,紅與黑的色彩搭配是最協調也是最穩重的。樹幹幾乎都是以筆墨為主,最濃的紅顏色樹葉中間穿插的也是最重墨色的樹幹。以墨色壓住大塊的紅色,它就不浮躁也不會跳出來,整幅畫就協調,更加強了穩重感。下方藍綠植物裡面的樹幹也主要用墨來協調。有些粗樹幹,畫家很聰明地用白色去表達,以達到協調。
技法
《丹楓呦鹿圖》中基本不用線描,而以色彩的組合表現林木的層次和環境氣氛,但又不同於常見的沒骨法。畫家不強調樹木的遠近和厚度,全以裝飾性手法處之,頗似近代的某些裝飾畫。動物輪廓很準確,雖然使用了雙勾技法,但並不突出線造型的作用,而是從邊緣線開始暈染,漸次淡化,看去頗有些體積感。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丹楓呦鹿圖》風格古樸。與傳統習見的捲軸畫不同的是,該圖章法撐天足地,繁密飽滿。敷色富麗鮮艷又有別乾常見的沒骨山水。其樹法尤為別致,樹冠外形清晰,前後相互比襯,葉從以細筆勾勒,工整細緻,再填以重彩,紅黃相間,對比強烈而富裝飾趣味。畫鹿用寫實手法,以線條勾描外輪廓,再以濃淡不同的墨彩渲染肌體,造型生動真實,顯示出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純熟的表現力。”
後世影響
《丹楓呦鹿圖》畫風奇異,而舊傳為宋李唐所作的《文姬歸漢圖》中樹之繪法,卻與《丹楓呦鹿圖》有相同之處,且《文姬歸漢圖》,傳有數本,其中之人、馬及服飾,亦都與遼、金風俗密切相關,足以證明宋代亦或後世之畫家,受《丹楓呦鹿圖》之影響深遠。
歷史傳承
《丹楓呦鹿圖》在慶曆年間(1041—1048年)從遼入宋廷,元文宗年間(1304—1332年)入元內府,清初時為收藏家阿爾喜善等人收藏,後大約於乾隆年間(1736—1796年)被清內府所鑑藏,在《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卷五等有著錄。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1935年,《丹楓呦鹿圖》在英國倫敦的“中國藝術展覽會”上展出,受到歐美和日本的藝術家們的好評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