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名稱:串嶺溝組
地層名稱(英文):Chuanlinggou Fm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14
命名: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天津薊縣北東16km的串嶺溝村。
沿革:
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串嶺溝頁岩”,1959年“第一次全國地層會議”改稱串嶺溝組,並沿用至今。1964年“薊縣震旦系現場會議”決定串嶺溝組的含義僅保留原串嶺溝頁岩的中、下部粉砂質頁岩,其上部之碳酸鹽岩新建團山子組。現剖面為1965年陳晉鑣等重測,位置在薊縣串嶺溝村東南的船倉峪西坡。
特徵:
二段為黑色、深灰色頁片狀粉砂質頁岩;三段為灰黑色厚—中厚層含灰微晶白雲岩;四段為黑色頁片狀粉砂質頁岩,夾灰白色薄層粉砂岩。本組總厚913m。該組富含微古植物,其中獨具特色的分子有Margominuscula antiqua, M rugosa, Dictyosphaera fasciata, D macroreticulata, D rugosa, D sinica和船形藻群Scaphomorphida的某些分子;此外,還有巨觀藻類化石Chuaria等。薊縣串嶺溝組伊利石Pb-Pb等時線年齡為(1705±42)Ma(陸松年等,1989)。該組沉積期古地磁極性為混合型,古磁極位置22.2 N,239.1 (張惠民,1995)。該組岩性基本穩定,惟厚度變化較大,廣泛分布於燕山西段(厚49~95m;產疊層石和聞名的宣龍式鐵礦);燕山東段(厚0~119m);遼西凌源、建平、朝陽、義縣、錦西等地(厚135~275m)。廣布燕遼地區的串嶺溝組與下伏常州溝組均呈整合接觸。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1:高振西
年份1:1934
作者2:陳晉鑣
年份2:1965
系名:中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