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中部非洲]

中非[中部非洲]
中非[中部非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部非洲是指非洲大陸中部幾個國家,通常包括中非共和國、查德、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布)、剛果(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8國。面積536.5萬平方千米 。人口1.2974億(2016年) ,多為班圖語系及蘇丹語系黑人。中部非洲即習慣上所認為的非洲中部地區,指從撒哈拉沙漠與非洲大陸西部突起部分合圍的廣大縱深地區,不包括東非大裂谷西部。該地區水量完全依賴剛果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積僅次於亞馬遜河。本區北部屬撒哈拉沙漠,中部屬蘇丹草原,南部屬剛果盆地,西南部屬下幾內亞高原。剛果盆地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中心部分最低處海拔僅200米,四周的高原、山地一般高達海拔1000米以上。所產金剛石占世界總產量30%左右,錳礦石占12%,銅、鈷、鈾、錫、鐳、鈮、鉭等礦物產量都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可可也很重要。

相關學說

中部非洲 中部非洲

Central Africa is a core region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often considered to include Burundi,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had,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Rwanda. (核心的5國)

一說:8國通常包括中非共和國、查德、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布)、剛果(金)、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8國。面積536.5萬平方千米 。人口1.2974億(2016年) ,多為班圖語系及蘇丹語系黑人。

非洲中部地區。地勢起伏,自北向南為提貝斯提高原、查德盆地、阿贊德高原、剛果盆地、下幾內亞高原與隆達-加丹加高原,分屬撒哈拉沙漠、蘇丹草原、熱帶雨林帶。金剛石、銅、錳、鈷、金、鈾、錫、鐳、鈮、鉭、鐵等礦產在世界占重要地位。富熱帶森林,產棕油、棕櫚仁、橡膠、可可等。經濟以農業為主,礦業次之,多屬低收入國。

一說:7~10國

中部非洲即習慣上所認為的 非洲中部地區,指從撒哈拉沙漠與非洲大陸西部突起部分合圍的廣大縱深地區,不包括東非大裂谷西部。該地區水量完全依賴剛果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積僅次於亞馬遜河。

習慣上通常包括下列 7個 國家

中非共和國

喀麥隆

赤道幾內亞

加彭

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布)”)

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有時查德、尚比亞和辛巴威三國也被認為於中非國家。

美國文獻

② Middle Africa

(as u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when categorising geographic subregions) is an analogous term that describes the portion of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Desert, east of Western Africa, but west of the Great Rift Valley.[1] The region is dominated by the Congo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which collectively drain a greater area than any river system except the Amazon. According to the UN, the nine countries of Middle Africa are Angola, Cameroon,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had,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Republic of the Congo, Equatorial Guinea, Gabon, and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All of the states in the UN subregion of Middle Africa, plus those otherwise commonly reckoned in central Africa (11 states in total), comprise the Economic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n States (ECCAS).

The Central African Federation (1953–1963), also called the 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 was made up of what are now the nations of Malawi, Zambia, and Zimbabwe. Similarly, the Anglican Church of the Province of Central Africa covers dioceses in Botswana, Malawi, Zambia and Zimbabwe. These states are now typically regarded as parts of Southern Africa or Eastern Africa.

(譯文)②中非

(聯合國在分類地理分區時所使用的)是一個類似的術語,描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西部非洲以東、但位於大裂谷西部的非洲的部分。(1)該地區以剛果河及其支流為主,這是集體的。伊利除亞馬孫河外,比任何河流系統排水面積大。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中非九個國家分別是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赤道幾內亞、Gabon和俄亥俄州。中非聯合國所有地區的所有國家,加上在中部非洲(通常是11個州)中普遍估計的國家,包括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AS)。

中非聯邦(1953—1963)也被稱為羅得西亞和Nyasaland聯合會,由現在馬拉威、尚比亞和辛巴威的國家組成。同樣,中非省聖公會也覆蓋了波札那、馬拉威、尚比亞和辛巴威的教區。這些州現在通常被視為南部非洲或東非的一部分。

介紹

氣候與自然

中部非洲地處赤道兩側,東部為熱帶草原氣候,西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氣溫都在20度以上。

廣闊的熱帶草原為各種動物棲息提供了天然的場所。由於中部非洲地處赤道兩側,兩個半球的雨季和旱季變化正好相反。每年5、6月和10、11月可以看到這個星球上至為罕見的動物大遷徙。

熱帶雨林區生長著高大的喬木、蔥鬱的灌叢、密生的雜草和纏繞在樹間的藤蔓,組成了一個人們難以通行的熱帶植物王國。熱帶雨林里,動物種類繁多,有各種羽毛華麗的鳥兒、善於攀緣的猩猩、體形魁梧的大象、河湖中還有河馬和鱷魚。

人種與部族

中部非洲地區的主要居民是黑色人種,多從事農耕和遊牧。他們有著黑色或者褐色的皮膚,輪廓分明的臉龐、捲曲的黑髮、深沉的黑眸、豐厚的嘴唇和寬大的鼻孔。這是熱帶非洲獨特的陽光、濕度等氣候環境所致。寬大的鼻孔有利於散熱;深色的皮膚可以抵禦紫外線的滲透。由於地域、宗教、語言和傳統的不同,中部非洲地區形成了數以千計的部族。

酋長與國王

中非[中部非洲] 中非[中部非洲]

黑非洲傳統部族國家的社會組織結構由家族——村社(部落)——王國構成。酋長和國王,在社會等級的金字塔上僅次於神靈和祖先。他們掌握著自然的奧秘、人畜和五穀的興旺,一人牽繫全族的命運。

14-18世紀,在非洲中部剛果河流域一帶,相繼出現了剛果王國、庫巴王國和達隆帝國。15世紀,剛果王國成為剛果河流域最強大的王國,也是非洲在鐵器時代的鋤耕農業文明的代表,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

部族連線

馬賽族(Masaï)

馬賽人是當今最著名的非洲遊牧民族之一,人口將近100萬,主要分布於肯亞南部及坦尚尼亞北部的熱帶草原地區。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遊牧生活,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遊業中。

胡圖族(Hutu)與圖西族(Tutsi)

胡圖族與圖西族主要聚居於盧安達和蒲隆地,是兩國最大的族群。根統計,84%的盧安達人以及85%的蒲隆地人屬胡圖族。胡圖族與圖西族十分相近,他們的語言、體格和文化都沒有大的區別,其差異主要在於社會階級。圖西人為統治階層,胡圖族為一般為下層窮人。兩族間就曾發生過多次較大的武裝衝突。其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胡圖族人用砍刀、木棍、鋤頭等對圖西族以及主張民族和解的本族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造成了近100萬的圖西人被殺。

孟格別圖族(Mangbetu)

孟格別圖人也稱為芒貝圖人(Monbuttu),是指住在剛果(金)東北阿贊德人(Azande)地區以南的中部非洲諸民族。他們占領了原俾格米人的地盤,後來又吸收了大批東蘇丹人和班圖人,因此,成了若干不同文化和不同語言的民族集團。以鋤耕農業為生,亦捕魚、狩獵、採集和養牛。普遍實行一夫多妻制,家畜是實物聘禮的一部分。他們的藝術,特別是建築、制陶和雕刻的驚人技巧,給早期旅行者深刻的印象。現代孟格別圖人仍以精心雕制的小刀、木製盛蜜容器、雕像、樂器和罐瓶引起藝術家的注意。

吳班迪族(Ngbandi)

吳班迪人也被稱為摩格旺迪人(Mogwandi),居住在中部非洲共和國南部和剛果(金)北部烏班吉(Ubangi)河上游一帶。傳統上,男子負責狩獵、捕魚和清理土地耕作,女子則負責採集野生食物、鋤草、種植和收割。隨著貨幣經濟的成長,鄉間健壯男女為尋找工作而往城市移居的情形也越來越普遍。恩格班迪人曾是著名的戰士,其工匠所製造的刀、矛品質精良,曾與許多鄰族交易,如今則是非洲藝品收藏家眼中的珍品。

班達族群(Banda)

班達人(Banda)是中部非洲跨界民族,主要聚居於中部非洲共和國,約162萬人(2002年),還分布在剛果(金)北部(82萬)、蘇丹東南部和剛果(布)北部,可分林達人、莫諾人、雅克拉人、比里人、本戈人等支系。他們採用父系繼承制度,居住在家舍分散的小村落中,由部落頭目統治,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玉米、木薯、花生和甘薯等,兼事少量畜牧或漁業。

巴亞族(Gbaya)

居住在中非共和國西南部、喀麥隆中東部、剛果(布)北部、剛果(金)西北部,其人數在20世紀末約為82萬,同其近鄰班達人(Banda)和吳班迪人(Ngbandi)所操語言親屬關係較近。巴亞人奉行父系遺傳制,傳統上沒有國家組織。過去,軍事酋長只在危難之時才被選出,事後即被解除權力。巴亞人的村長負責仲裁民間糾紛,是一名象徵性的領袖。

兵器與狩獵

狩獵是中部非洲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中部非洲人甚至世代不事耕作,唯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狩獵的工具主要有弓箭和矛。設定陷阱和集體圍獵是中部非洲人擅長使用的方式。他們通過集體的力量將動物引誘進一定的包圍圈,在動物掉入陷阱後,用長矛進行獵殺。

1. 矛

矛也稱為長槍或投槍。最古老的矛是由長而直的木棒將其末端削尖磨利而成。後來,矛尖逐漸發展成由鋼鐵或銅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而矛柄通常為木製,少數為金屬製造。中部非洲地區常見的矛有投擲長矛、刺矛、短矛、刺鉤矛、貨幣矛和權杖矛等。

2. 棍

棍棒按其形狀和功能,可分為手杖、投擲飛棒和擊打棍棒。手杖頂端有一棒頭可以增加擊打的衝擊力。飛棒可遠距離投擲目標,在狩獵小動物時尤見功效,但在戰鬥中,一般不足以致命。擊打棍棒多以堅硬而長的木棒製成。

3. 弓箭

中部非洲弓箭大多用於狩獵,但在某些地區也用於戰爭。箭身的製作材料有竹、藤或輕質木材。箭尖可能只是簡單地將箭身一端削尖或經淬火而成,有的會安裝木製或金屬的箭頭。為了增強其殺傷力,有時還會在箭頭上施以毒液。

二、兵器與儀式、權威

儀式是傳統中部非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個人的成長需要經歷“割禮”以及成人儀式等;為先祖或已故首領舉行祭祀儀式;有的部落為慶祝戰爭勝利還會舉行食人宴;部族首領為凸顯其權威都需要使用儀式兵器。

1. 恩古盧刀與斬首儀式

當一個重要首領死亡時,一些奴隸或戰俘會被處死以陪伴首領前往來世。在斬首儀式上通常會使用恩古盧刀,因此,這種刀子也稱為行刑刀。行刑時,受害者頭部與一被壓彎的小樹樹幹相連,在手起刀落的一剎那,受害者的頭會被拋射至遠方。

2. 鳥頭斧與成年儀式

鳥頭斧主要發現於加彭和剛果(布)西部。鳥頭代表鴉犀鳥的頭,嘴喙大而下彎。鴉犀鳥極受當地人尊崇,充滿了神秘的魔力。這種鳥頭斧多用於成人儀式。

3. 儀式性斧頭

中非[中部非洲] 中非[中部非洲]

儀式性斧頭是身份地位或王權的標誌。與戰斧相比,它們的裝飾更加豐富,有的會飾以銅或其它罕見材料,有的斧鋒的造型、大小誇張奢侈,有的斧柄或斧鋒飾有雕像。

4. 戰斧

斧頭是世界各地早期普遍使用的武器。但由於其功能僅限於砍劈,許多地區改由刀具或短矛代替,因為這些兵器可揮砍刺殺,甚至擋避,給予戰士行動上更大的自由,提高作戰力。直到最近,戰斧仍是中部非洲很多地區主要的兵器。

5. 扁斧

扁斧有扁平或橫向凹陷的斧峰,有些斧鋒向手柄下彎。大多數扁斧的手柄及鋒面上都帶有精美的裝飾,有些更於手柄或斧鋒連線處雕有人像。扁斧原本是雕刻家或鐵匠的工具,但後來失去原來的功能而成為身份或階級的象徵。扁斧通常帶於肩膀,遇到危險時可用作兵器。

6. 馬刀和彎刀

馬刀和彎刀多見於古剛果王國,刀身都呈彎曲狀,且只有一邊刀刃。馬刀是彎刀的一種,刀刃位於外彎或刀尖外側10-20公分處,主要用於劈打。一些彎刀可用於戳刺,但很多則是代表威望的物品。

7. 圓盤刀

中部非洲的圓盤刀有對稱形和不對稱形兩種,見於剛果(金)中東部和喀麥隆南部一帶。對稱圓盤刀以縱軸為中線左右對稱,有圓狀、橢圓狀和水滴狀;不對稱圓盤刀通常是水滴狀。圓盤刀相當罕見且製作精巧,是代表威望的對象。

三、兵器與傳統戰事

20世紀初期,非洲存在著不同的軍事組織,有些仍處在村落或氏族階段,有的則演變為部落或王國制度。不同氏族間,因為搶奪物品、牲畜、女性和孩童而發動的劫掠或侵襲,屬於小型戰事,一般傷亡較少。而族群間的大型戰事則發生於有組織的軍隊間,一般傷亡會更大。正規軍人一般會配備長矛、盾牌、飛刀、匕首、鐮刀兵器或弓箭等。

1. 西部鐮刀兵器

鐮刀兵器主要用於劈打。刀刃位於內彎處,手柄一般較短,外彎尖端部分十分銳利。據其來源可分為西部和東部兩大類別。

西部鐮刀兵器可能是源於對飛刀的改進,主要分布於喀麥隆南部、剛果(布)北部、中非共和國南部、剛果(金)北部以及蘇丹西南部。由於當地人從草原向熱帶雨林地區遷徙過程中,帶來的飛刀在雨林中並不實用,因此,將其改進成劈打用的鐮刀形兵器。

2. 東部鐮刀兵器

東部鐮刀兵器有木製長手柄及相對較短的鐵刀身,刀身大多明顯前彎,後彎的鋒面一般較厚且鈍。其原型是農耕用具,可能源於早期來自亞洲的移民。

這些兵器自北向南主要分布於衣索比亞南部到尚比亞北部及坦尚尼亞南部;從東到西,則發現於剛果(金)最東邊到印度洋海岸。

3. 匕首

中部非洲地區的匕首多為對稱匕首,彎匕首較為少見。世界其它地區大多將匕首貼身隱藏,但中部非洲人習慣將匕首佩帶於顯眼處。

4. 劍

中部非洲的劍可分為長而直的正規劍、刀身彎曲的彎劍以及非洲獨特的短劍,但正規劍在中部非洲並不常見。

5. 短劍

非洲的短劍比一般的劍短而闊,是介乎匕首與劍之間的類型。劍端可成尖形、圓形、甚至擴寬加大。尖劍可用於劈擊及戳刺,但圓鈍及前端加大的劍只能用於劈擊。

6. 盾

木盾牌 木盾牌

在中部非洲,盾牌是最重要和最廣泛使用的防禦性兵器。抵禦投射物的盾牌,會大到足以讓戰士身體躲藏在其後,而對抗衝擊的盾牌則更為結實堅固。

盾牌有多種不同的製造方法。按材質分,有皮革盾、金屬盾、木盾、編織木盾、柳條編織盾或混合材料盾等。

中非[中部非洲] 中非[中部非洲]

裝飾盾牌的圖案豐富而美麗,但除了其裝飾功能外,在戰場上還是識別身份的一種方式。有時,一個部落或分組的成員都會使用有相同或相似圖案的盾牌,便於成員間分辨自己的族群。

由於盾牌抵擋火器時不能提供任何保護作用,隨著火器的傳入,盾牌比其他傳統兵器更早地退出了戰場。在一些地區,盾牌的使用僅留存於儀式和舞蹈中。

四、兵器與社會生活

在中部非洲,兵器也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以編織、浮雕或金屬材料作裝飾,是中部非洲兵器的一大特點。而那些帶有形象雕塑的兵器,則蘊含著中部非洲人的信仰,人們相信透過神聖的祖先或動物的圖騰可增強武器的力量,並將普通的戰鬥兵器或工具轉化成宗教器具,以提升在戰爭或狩獵時的效率。這類兵器的使用者多屬於高級貴族、首領、先知或靈媒。

此外,在中部非洲,兵器還具有交換功能,尤其是那些大型及使用貴重材料製造的兵器。兵器在男人的一生中,可以用於各種重要交易,例如婚姻或購買土地等。

五、飛刀——非洲對世界武器的主要貢獻

飛刀 飛刀

這種既靈巧又具有致命殺傷力的武器在非洲發明、發展,後來在中部非洲地區日臻完善。它們是步兵用於攻擊騎馬及持大型盾牌的敵軍的主要武器。

飛刀旨在從遠距離打擊敵人或動物。它由一個主幹與握把及至少一個分支組成。根據地理位置細分,有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的飛刀較長,外形類似“F”,常分布於草原至沙漠地帶。南部的飛刀一般較短,有各種形狀,主要分布於稀樹大草原及熱帶雨林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