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

中醫調理

中醫調理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望聞問切、手法探查、五運六氣推算等手段,了解被檢查者陰陽平衡、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筋骨脈絡的狀態,經中醫師的辯證分析,總體上把握被檢查者的身心狀況,以及自然界、人類社會對其的影響,從而指出健康隱患,提出針對性的養生防病方案。

《黃帝內經》 里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未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即使在今天,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也可謂"最先進"、"最超前"。最高明的醫生不僅要把人醫好,更重要的是使人不得病,自愈力的作用是任何藥物都不能媲美的。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自愈力是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真正法寶,任何一種治療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使機體的自愈能力重新復甦。

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指的是:在病人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依賴於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儘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中醫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非常注重人體的自我修復力,幾千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倡導養生防病,提倡醫生"治未病"。有病先調理,優先使用副作用小的針灸、砭石、按摩等治療方法。實在不行,再用少量藥物輔助治療。其實醫療的目的並不是糾正人體的錯誤、中止病痛症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應有的功能。比如呼吸系統的抵抗力降低就會感冒,所以有經驗的中醫通常不會過多給患者開藥打針,降溫止咳,而是叮囑病人多喝水,多休息,禁食大魚大肉等肥甘厚味,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這樣就避免加重腸胃的負擔,給身體一個修復的機會,從而促進機體自愈系統的恢復,感冒也就不治自愈了。

許多病人把自己完全交給了醫生,醫生又把病人完全交給了藥物,病人卻不知道,他們之所以疾病遷延,久治不愈,正是由於長期服用藥物,機體已經形成了抗藥性。如果某一種藥物不好使了,就換成其他的新藥,病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相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善於運用身體自愈力自我調養的病人,則康復得更快,不僅能省去一大筆醫療費,更是在遠期效果上對身體的真正負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