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學

中醫康復學

《 中醫康復學》是2009年02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昭純。 本教材堅持突出中醫康復的理念和特點,著重反映中醫康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並注意吸收國內外現代康復醫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定義

中醫康復學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針對殘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後期者,通過採用各種中醫藥特有的康複方法及其他有用的措施,以減輕功能障礙帶來的影響和使之重返社會。在康復實施過程中,應有本人、家屬及社區的參與。

內容簡介

教材充分考慮與相關學科的關係,儘量避免因課程交叉所導致的內容重複,以突出中醫康復學科自身的特點,確保學科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在闡述康複方法、技術以及具體病殘的康復治療時,堅持精選和實用原則,以中醫為主,中西醫並用,儘量處理好詳與略的關係,以彰顯中醫康復的優勢。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中醫康復學的概念

二、中醫康復學的研究對象

三、中醫康復學的發展概況

四、中醫康復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五、中醫康復學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康復學基礎

第一節 中醫康復學的理論基礎

一、中醫康復學的生理學基礎

二、中醫康復學的殘疾學基礎

第二節 中醫康復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康復原則

二、辨證康復原則

三、功能原則

四、社區化、家庭化原則

五、康復預防原則

第二章 康複評定技術

第一節 四診評定

一、問診

二、望診

三、切診

四、聞診

第二節 殘疾評定

一、定義

二、致殘原因

三、殘疾分類

四、殘疾評定

第三節 肌力測定

一、徒手肌力檢查

二、器械肌力測試

三、等速肌力測試

第四節 肌張力評定

一、肌張力的分類

二、肌張力的特徵

三、肌張力的臨床分級

四、肌張力的評定

第五節 關節活動度評定

一、測量工具及測量方式

二、主要關節的測量方法

三、注意事項

第六節 感覺功能評定

一、感覺的分類

二、感覺評定的判斷

三、檢查設備

四、評定方法

五、注意事項

第七節 平衡與協調功能評定

一、平衡功能評定

二、協調功能評定

第八節 步態分析

一、正常步態

二、步態分析的方法

三、異常步態

第九節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一、ADL的評定內容

二、ADL的評定方法

第十節 職業能力的評定

一、職業能力評定的目的和方法

二、職業評定的內容

三、注意事項

第十一節 言語障礙評價方法

一、失語症的評定

二、構音障礙的評定

三、言語失用症的評定

第十二節 神經心理評定

一、簡易精神狀態評定

二、LOTCA認知功能評定

三、神經心理成套測驗

四、注意功能的評定

五、記憶功能評定

六、知覺功能評定

第三章 康復治療技術

第一節 中醫康復治療技術

一、針灸療法

二、推拿療法

三、中藥療法

四、情志療法

五、飲食療法

六、傳統體育療法

七、傳統物理療法

八、環境療法

第二節 現代康復治療技術

一、物理療法

二、作業療法

三、言語療法

四、心理療法

五、康復工程

第四章 中醫康復護理

第一節 中醫康復護理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護理

二、證障合辨

三、雜合施護

第二節 中醫康復常用護理技術

一、起居護理

二、情志護理

三、飲食護理

四、膀胱及腸道護理

五、皮膚護理

六、呼吸及體位排痰訓練

七、吞咽訓練

第五章 病殘諸症的康復

第一節 腦卒中的康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臨床表現與康復預測

四、康復辨證

五、康復適應證

六、康復治療方案

七、康復護理

第二節 顱腦損傷的康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臨床表現與康復預測

四、康復辨證

五、康復適應證

六、康復治療方案

七、康復護理

第三節 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臨床表現與康復預測

四、康復辨證

五、康復適應證

六、康復治療方案

七、康復護理

第四節 脊髓損傷的康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臨床表現與康復預測

四、康復辨證

五、康復適應證

六、康復治療方案

七、康復護理

第五節 帕金森病的康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機

三、臨床表現與康復預測

四、康復辨證

五、康復適應證

六、康復治療方案

七、康復護理

第六節 肌肉萎縮的康復

一、概述

起源

從歷史來看,中醫學最早使用了“康復”一詞。據《爾雅·釋詁》:“康,安也”;《爾雅·釋言》:“復,返也”。即康復為恢復平安或健康。古代醫籍中的“康復”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指疾病的治癒和恢復。如《續名醫類案·帶下》載:“毛達可婦人罹患帶下病,如法調理,康復如常”。②指精神情志的康復。②指正氣的復原。進入80年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康復學的介入,中醫學中“康復”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主要體現在明確提出功能康復是康復醫學的立足點,康復的對象主要是殘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種功能障礙者。這一點與現代康復學中的“康復”概念基本一致。

障礙與證候的關係

在中醫康復學中對功能障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它是隨著中醫康復學的發展而逐漸深化的。現代康復學中障礙分為三個層級,形態功能障礙即生物水平的障礙、能力障礙即個體水平的障礙及社會不利即社會群體水平的障礙。從文獻中分析,中醫對障礙水平的認識主要體現在生物學水平上,至於後兩個水平的障礙,中醫古籍中尚未見明確的概念和系統的論述,有類似含義的內容散見於各種醫籍中。從康復醫學角度來看,生物水平的障礙在中醫學中以症狀的形式表現出來。

中醫認為症狀是組成疾病和證候的基本因素和外在表現。證候是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各種症狀、病因、病位及邪正對比等各方面病理因素的綜合,與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反映的是內在臟腑、經絡、氣血等的病理狀態。由於某種病因的作用使機體產生了某種病機變化,在內反映為某種證候類型,在外則表現為某些症狀從康復學角度看,這些症狀就是導致各種功能障礙的因素。所以在中醫康復學中辨識障礙的水平和程度與辨識證候類型有同樣的意義。

現代康復學中障礙的觀點與中醫康復學中證候的概念不是同一層次的問題。兩者相比,證候反映了機體內在生理功能的障礙,而康復學中的障礙反映的是外在形體和行為的功能障礙。中醫康復學中既有證候的概念也有障礙的概念,這正是中醫康復學的特色。

評價

評價是現代康復學的特徵之一,是反映功能障礙程度的手段,離開評價康復醫學就不能成為完整的體系。中醫證候是中醫臨床的核心問題,是中醫多種治療方法的主要作用對象,證候不明,方藥難施。所以,證候診斷是中醫臨床過程中實施中醫治療方法的必經之路:由於中醫康復學中所採用的康複方法,與中醫臨床、中醫養生的方法一致,所以,證候診斷也是中醫康復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故中醫康複評價首先是中醫診斷領域內的辨證。主要通過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等四種手段來實現。

但是康復醫學的作用對象和臨床醫學的作用對象畢竟不同,康復醫學的作用對象是功能障礙,而通過四診進行一般辨證所得證候很難反映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的不利。因此,辨證是對內在生理功能障礙物化的過程,證候即是物化物;康復中評價的過程是對外在形體及行為等功能障礙的量化過程,兩者沒有可替代性。如對於兩個同是中風偏癱中醫辨證同為氣虛血瘀的患者,很難用氣虛血瘀這一證候反映偏癱功能障礙的程度,以及僅用氣虛血瘀的變化來評定(衡量)功能障礙的改善情況。因此,對偏癱功能障礙來說還需要其他的評價方法。

在中醫古籍中,對病情程度的評測方法早有記載,如《金匱要略》:“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人於藏,舌即難言,口吐涎。”但對功能障礙的評價則尚無明確記載,因此建立中醫康復學障礙評定觀點是中醫康復學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醫康復療法的療效時,多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借鑑現代康復醫學功能評估和分析的方法,評價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及觀察康復療效。這是中醫康復學的一種發展趨勢。

治療原則

通過上述研究與分析,中醫康復學在治療原則上既不同於現代康復學,也與中醫臨床學有區別,是在中醫學基本理論指導下,針對功能障礙採取地治療措施。

1.整體康復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臟腑、經絡、肢體等組織器官所構成,任何一種組織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臟腑之間、經絡之間、臟腑經絡與肢體之間都存在著生理功能或結構上的多種聯繫,這就使人體各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以維持正常而協調的生理活動。其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肢體、官竅局部的功能障礙常超人體其他部位甚至全身的臟腑功能狀態有關,因此,在康復過程中,對局部的功能障礙也應從整體出發,採取全面的康復措施。

2.辨證康復

中醫治療疾病方法的選擇與套用,離不開辨證論治。在中醫康復學中,這些方法多數同樣適用於功能障礙的改善,因此辨證是康復的前提和依據.在中醫康復臨床過程中,辨證包含有對內在生理功能障礙的辨識,而生理功能障礙的改善與外在形體及行為障礙的改善有因果關係。因此,通過辨證論治改善造成各種功能障礙的內在原因,體現了中醫學“治病求本”和整體康復的原則。這是中醫康復學的又一特色。

3.功能康復

康復學以功能障礙為作用對象,因此,功能康復是其主要治療目的。在中醫康復“形神合一”是功能康復的基本原則。中醫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形神合一構成了人的生命。《淮南子·原道訓》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功能康復即是訓練“神”對“形”的支配作用。如導引、運動訓練、氣功等方法,即是形與神俱的康複方法。如偏癱運動功能的喪失,就是神對肢體的主宰作用的喪失,強調主動運動訓練的重要性,與現代康復學的運動再學習的指導思想完全相同。可惜,中醫學的這些康復治療方法未能形成體系和進一步的套用於臨床治療。

4.綜合康復

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和完善,由簡單到複雜,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治療和養生康復的方法。各種方法均具有不同的的治療範圍和優勢。將這些辦法綜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取得好的療效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中醫康復學治療的對象是殘疾者、老年人、慢性病者等,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好的療效,因此,在康復過程中主張採用《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倡的“聖人雜合以冶,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

治療方法

在我國古代,康復醫療活動,康復醫療就產生了,並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發展:在歷代醫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學的內容不斷得到完善,康複方法不斷得到補充,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如中藥療法、針灸療法、按摩療法、熏洗療法、氣功療法、運動療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與現代康複方法相比,獨具特色而歷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