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利瑪竇被中外交學家稱為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位使者。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作為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剃髮如僧,出入寺廟,被澳門人稱為“洋和尚”。不久他發現和尚在中國並無地位,也不受尊重,於是他蓄起長發,穿起儒服,學漢語,讀經書,很快與當時的士大夫交上朋友,並以嫻熟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吸引一批士層人物,成為莫逆之交。
利瑪竇在澳門海灘險救逃婚的兵部尚書之女、李贄的門生梅小姐,結交了京官劉承禧,爾後在廣州、肇慶與士大夫出身的州府縣官員沈鯉、李之藻、葉向高相識。在交往中,利瑪竇以大地是球體、地球有五大洲的地理知識,令全封閉的、只知天下有“中國”的士人大為驚訝;他拿出精巧的時鐘,更令國人驚嘆不已;而那神妙的幾何計算法,更令知識階層的儒士著迷。新奇的西方文化,悄悄地進入中國大地;古老的豐富的“四大發明”古國的多種學問,也使利瑪竇廢寢忘食地研讀。他時不時地將中國的文化向歐洲的朋友傳遞。於是他從澳門到廣州,由廣東至廣西,然後經南昌、南京而北上,居京十年,漸漸溝通了中西文化,成為以“科學文化傳教”的功臣。
在交往中,有具有新思想、追求婚姻自由的梅小姐的愛之雨露的傾灑,也有貪官沈一貫、太監馬堂之流為貪得異人奇巧之物的拉攏、陷害;有官民的愛戴、支持和保護,也有異教僧的排斥、疏遠和謀害;有中國士農工商的追隨,也有來自宗教內部的分歧、爭論與鬥爭。在複雜的多變的環境中,利瑪竇時而是朱明王朝王子貴族的貴客,時而是被人追蹤盯梢的神秘洋人;時而是令人膜拜的大儒,時而又是階下囚;時而享受性愛的芳馨,時而因接觸異性忍受屈辱。於是在中西文化的衝撞、交匯、融合中,一個個鮮明的性格、形象呈現出來。
這部歷史小說,以利瑪竇“科學傳教”為軌跡,生動地反映了明代中末期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衝撞、借鑑與融匯w的歷史生活,形象地揭示了具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何以落後於西方的濫觴和緣由。在中西風化信仰、倫理、心理、哲學的巨大差異、矛盾中,立體地多側面地塑造了利瑪竇、徐光啟、沈鯉、梅小姐、龍華民、馬堂、沈一貫等不同的藝術形象。
同時,作者在歷史小說的中西結合、雅俗共賞、心靈探索上,做了可貴的耕耘,給歷史文學創作以新的啟示。
這是一部深化的歷史。它不僅給人以崇高的藝術享受,而且讀後令人深思:文明古國何以落後?覺醒的改革者,將以何種姿態趕上去,迎接光輝的明天?
作者介紹
劉恩銘: 山東單縣人。中共黨員。1968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代理處長,瀋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瀋陽市第十、十一屆人大代表。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努爾哈赤》、《皇太極》、《青天劉墉》、《張學良將軍》、《兵臨瀋陽》、《華工與列寧》,散文集《輝山風光與傳說》、《虹橋鐵梁》、《神鷹遠翔》,報告文學集《一代風流》,評論集《文學人物與歷史人物》,長篇遊記文學《瀋陽漫遊》,長篇紀實文學《張學良將軍生活紀事》、《兵臨瀋陽》,電視劇劇本《皇太極》(已錄製播出)、《幽禁歲月》等。
長篇小說《張學良將軍》獲1989年全國省會城市優秀小說連播獎,電視劇劇本《努爾哈赤》(已錄製播出)獲國家第七屆飛天獎一等獎、優秀編劇獎、1988年國家民委駿馬獎、1989年遼寧省政府優秀成果獎,其作品還獲1994年中國作家協會海龍杯優秀作品獎、1997年《文藝報》新時期文學論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