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學堂

中西學堂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運動”,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決定廢八股,興西學。受維新思潮的影響,華夏大地上誕生了一批新式學校,如1895年盛宣懷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四川總督兼廣東巡撫鹿傳霖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1897年蔡元培擔任總理的紹興中西學堂。繼這些學堂之後,溫州也開辦了一所中西學堂。

歷史沿革

1898年,溫州候補同知郭鍾岳在經過充分醞釀後,於市區九柏園頭創辦了中西學堂,改變傳統私塾唯經是尊的積習,兼學中西,開設了經學、史學、算學、英文四個科目,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為辦學第一要義,其學生程度略如後來的高小、國中。它就是今廣場路國小的前身。

1901年,清廷詔改科舉,廢八股,同時詔令各州縣設國小堂,年末,由永嘉縣儒學教諭鄭一夔(浙江鎮海人)籌備改制事宜,1902年春,把中西學堂定名永嘉縣國小堂,翌年懸掛黃龍旗,開門招生,同年裁撤溫州衛(今三官殿巷134-148號),屯田銀米並歸永嘉縣徵收,學堂經費由此支出,依然以經學、史學、算學、英文為主要科目。1904年以陳壽宸為堂長。1906年更名永嘉縣官立高等國小堂。1907年溫州府學堂附設東甌兩等國小堂併入本國小堂內,陳叔平、陳仲陶、鄭振鐸、夏承燾、高覺敷、邱清泉、梅思平、周季材、王希逸、陳閎憩等就是這時期的學生。

抗戰時期,溫州三次淪陷,學校淪為瓦礫堆,縣長不欲恢復,校長劉焯呼籲奔走,終於使校舍得以重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校名多次更改,歷稱溫州市立第一國小、溫州市中區中心國小、溫州市五馬第一中心國小、五馬國小、鼓樓國小、紅旗國小。“文化大革命”後,學校所在的紅旗路改名廣場路,1978年便改為廣場路國小,沿用至今。

歷經百年,學校培養了眾多英才。比如鄭振鐸,十二三歲時就讀於當時的永嘉高等國小堂,高小二年級遇到了一位好老師黃小泉。鄭振鐸最愛聽黃小泉的國文課,枯燥乏味的《古文觀止》等,到了黃小泉嘴裡就成了十分有趣的故事,講起來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後來,鄭振鐸在《記黃小泉先生》一文中寫道:“假如我對文章有什麼一得之見的話,小泉先生便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真正的指導者。”

校園環境

1912年,中西學堂搬至舊同知署址時,校內曾經有一棵香樟樹,至今一百來年,依然生機勃發。一百多年來,從該校走出的莘莘學子自強不息,他們或燦若繁星,或甘做小草,但在談起母校時,必定會憶起那越發繁茂的香樟,憶起孩童時伴在樹蔭下的朗朗書聲,嬉戲童年的美好時光。

傑出校友

歷經百年,學校培養了眾多英才。比如鄭振鐸,十二三歲時就讀於當時的永嘉高等國小堂,高小二年級遇到了一位好老師黃小泉。鄭振鐸最愛聽黃小泉的國文課,枯燥乏味的《古文觀止》等,到了黃小泉嘴裡就成了十分有趣的故事,講起來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後來,鄭振鐸在《記黃小泉先生》一文中寫道:“假如我對文章有什麼一得之見的話,小泉先生便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真正的指導者。”

再如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1933年春至1937年夏就讀於甌江國小,畢業後一直牽掛母校的教育事業,從1962開始,十幾次探訪母校。1996年在母校設立“谷超豪獎學金”獎勵優秀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