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韻

“神韻”,是指華夏文化中“主客合一”的感性生命體驗。 1,中國文化特講究“一”。 2,與“一”相通相似,中國文化特重“自然”。

神韻為中華傳統文藝的美學標準,也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徵和寶貴傳統。
“神韻”,是指華夏文化中“主客合一”的感性生命體驗。它是一種超形質、理念、語言邏輯的情緒體驗與審美感受。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觀念升華、超越,達到主客不分、物我為一的一種精神狀態(主)及其對象化形式中的積澱韻味(客)。其哲學基礎是人類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界互為對象化的過程。但美學與神韻說卻並不就等於哲學。西方美學是從哲學中剝離出來的,而中國的美學神韻,一出娘胎就帶著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種直觀感性體驗。是與思維科學潛意識、乃至人體生命科學相聯繫著,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交叉,卻又不同於哲學的理論概括與抽象。而是帶著中國特色的生命體驗。神韻的直接根源來自原始宗教迷狂。中華神韻,就是中華民族歷史積澱的集體無意識顯現。
題解:
一,神韻的定位。神韻是什麼?
(一)傳統文藝美學標準。
它是與一切文藝形式相伴生的。同起源於宗教。明陸時雍謂藝術“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神韻應是一切藝術最高範疇。
(二)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馮友蘭先生把人分為四種境界,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之上還有個天地境界。此種天地境界的人知性知天,可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而且是與天地合一。現通常所說“義薄雲天”,就是指這等人。說這等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議底”,不可思議,陰陽不測,即可謂之“神”,天人、物我和諧無界限,則可稱為“韻”。故人之“天地境界”也就是人的神韻境界。
(三)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徵與共同追求。
1,中國文化特講究“一”。“一”這一概念,是指最小,也可指最大;是最具體,也最抽象。是個別,也是一般。最小的“一個”是這個“一”,最大的“一切”,也是這個“一”。這兩種概念合在一個字上。《說文》有“道立於一”之說;《老子》有“天得一以清”,一生萬物之說;清石濤的“一畫論”等都體現了“一”的這種特徵。在藝術上常見的還表現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深淺聚散,萬取一收”(司空圖:含蓄)。可謂寓簡於繁,“小大由之”。中國文化之重簡約,就因內涵愈小,外延愈大。可以以小涵大,以個別涵一般,以有限指向無限。之所以展之愈少,得之愈多,接受者再創造自由空間廣大,其根由在於真理的最簡式:宇宙“一”而已。再展開譬如有、無,虛、實皆如此。《詩經》的秋水伊人,無形有神,故形永且真;《車攻》“無聲有聞”,石破天驚。頂尖藝術皆類此。被列為新儒學之列的唐君毅先生說:“以愈少之物界形式,表現愈多之精神意境,而堪為人之精神藏休息游之所,其價值宜為最高”,又謂“虛實相涵而可游,可游之美,乃迴環往復悠揚之美”。詩、書、音、畫莫非如此。皆與釋家非有非無象外之談通。道家精、氣、神,儒學真、善、美都講“三氣守一”。
2,與“一”相通相似,中國文化特重“自然”。此“自然”二字也是物、理同體。既為大自然物質,也作天然如此之客觀規律講。詩文重自然,講朴美,返樸歸真,也是因為自然這一概念含有物、理統一,體用一體,物我、天人合一的緣故。
3,中國文化重感性、重情感,重“領悟”。講究生命整體體驗,這源於對“氣”這一概念的理解。“氣”,是物質、精神合體的二元基字。《左傳》昭公九年:「味以氣行,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又:「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也說過,“食為味,味為氣,氣為志”的話(《大戴禮》)孟子“浩然之氣”的氣就既指物質之氣,也是精神之氣。藝術上自從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一直被作為作品有無生氣、生命力,有無神韻的基本條件。故神韻或氣韻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寶貴傳統,可將仁義“道統”、中和“心統”、氣韻(神韻)“文統”並稱“三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