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母教
附:親職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民國二十七年)
世亂極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勞。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糟踐字紙,糟踐五穀,糟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吃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嬌慣,養成敗類,縱有天姿,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古今大奸大惡之人,皆是有好天姿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學聖賢,躬行實踐。止令學文字,為應世謀利祿之據,其智識之下劣,已到極底。以馴至於演出廢經廢倫,爭城爭地,互相殘殺之惡劇。此種禍亂,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縱無大惡,而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於永劫矣。吾故曰,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屍。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痴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慾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書雲,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雲,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慾所錮蔽,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出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目 錄
第一章 母教篇
一、母親的職責
二、傳統母教的特點
三、女子教育尤為重要
第二章 厚德篇
第一節 厚德載物
附一:厚德四人
1 、棄母姜嫄
2 、契母簡狄
3 、 周室三母
4 、莆田林氏
第二節 慎於婚姻
附二:婚姻四人
1 、孔母徵在
2 、杜有道妻
3 、晉羊叔姬
4 、彭陳辭姻
第三章 正心篇
附三:正心三人
1 、袁母正心
2 、陸續之母
3 、徐嘉賢妻
第四章 勉學篇
第一節 勸子為學
附四:勸學七人
1 、孟母斷織
2 、謐嬸慚泣
3 、歐母教子
4 、袁母勸學
5 、趙武孟母
6 、寇母訓子
7 、 鄭母勸學
第二節 學為修德
附五:進德二人
1 、尹陳童訓
2 、袁了凡母
第三節 教育環境
附六:環境二人
1 、孟母三遷
2 、袁了凡母
第四節 關愛子女
附七:關愛二人
1 、柳仲郢母
2 、袁了凡母
第五章 敦倫篇
第一節 孝道
一、慎終追遠
附八:祭祀四人
1 、袁了凡母
2 、德芳喪祭
3 、朱祝恭敬
4 、朱王女范
二、敦行孝道
附九:敬養六人
1 、乳姑不怠
2 、鄭義宗妻
3 、王周典衣
4 、三姑事長
5 、樂羊子妻
6 、蘭姐善諫
第二節 悌道
一、兄弟之道
附十:兄弟二人
1 、姚里天倫
2 、袁了凡母
二、女子悌道
一 姐弟之道
二 姑嫂之道
三 姒娣之道
四 嫡妾之道
附十一:姐弟二人
1 、魯義姑姊
2 、文姬保弟
附十二:姑嫂七人
1 、鄒媖引過
2 、陳王堂前
3 、歐陽賢嫂
4 、吳邱出資
5 、秀姑友恭
6 、韓鄭鞠叔
7 、魏王謝過
附十三:姒娣四人
1 、鄭徐二難
2 、少娣化嫂
3 、王木叔妻
4 、朱戚廣悌
附十四:嫡妾二人
1 、李鄭金釵
2 、季吳畀田
第三節 夫婦
附十五:夫婦六人
1 、孟母教子
2 、魯師春姜
3 、魯氏戒食
4 、泰姬教媳
5 、禮珪 肅穆
6 、顏游端恪
第四節 朋友
附十六:交友七人
1 、魯季敬姜
2 、 泰瑛嚴明
3 、魏緝之母
4 、教子擇交
5 、陶母待客
6 、吳孟仁母
7 、王珪之母
第五節 君臣
附十七:君臣十人
1 、杜後禮法
2 、衛姑定姜
3 、魏曲沃負
4 、楚江乙母
5 、王義方母
6 、劉安世母
7 、虞潭孫母
8 、晉朱序母
9 、 王僧辯母
10 、岳母勸子
第六章 道德篇
第一節 仁
附十八:仁篇八人
1 、柳盧睦族
2 、袁母仁厚
3 、待下寬仁
4 、 誠齋夫人
5 、雋不疑母
6 、房景伯母
7 、鄭善果母
8 、尹會一母
第二節 義
附十九:義篇十人
1 、孟母勵子
2 、范滂之母
3 、董昌齡母
4 、蘇軾之母
5 、陳林義母
6 、殖母遣子
7 、楚子發母
8 、嚴延年母
9 、李景讓母
10 、陳堯咨母
第三節 禮
附二十:禮篇五人
1 、魯之母師
2 、呂榮公母
3 、陶侃節酒
4 、吳賀之母
5 、冷葉義方
第四節 智
附二一:智篇四人
1 、孫叔敖母
2 、嬰母知廢
3 、陵母知興
4 、憲英戒子
第五節 信
附二二:信篇三人
1 、買肉啖子
2 、齊義繼母
3 、秦柴遵囑
第六節 勤儉
附二三:勤儉六人
1 、魯季敬姜
2 、鄭善果母
3 、楚媛不違
4 、歐母教子
5 、白孟禮教
6 、張廷玉母
第七節 廉
附二四:廉篇六人
1 、李習求貧
2 、崔玄暐母
3 、齊田稷母
4 、吳孟仁母
5 、晉陶侃母
6 、李畲之母
第七章 慈繼母
附二五:慈繼母八人
1 、魏芒慈母
2 、珠崖二義
3 、程文巨妻
4 、陸讓之母
5 、季姜雍穆
6 、余楚之妻
7 、王吳慈愛
8 、章嫂讓兒
第八章 慈乳母
附二六:慈乳母四人
1 、齊女傅母
2 、魯孝義保
3 、魏節乳母
4 、獨孤乳母
參考資料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