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什麼是吟誦
吟誦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如今它正面臨失傳。全國政協常委、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高占祥準備舉辦自己的詩詞作品會,希望找到幾位年輕人來進行吟誦表演,可是卻未能如願。“遺憾的同時讓我意識到中華吟誦已經走到了失傳的邊緣。”他說。
目的
為了搶救、研究、傳承和推廣吟誦這一傳統的漢語詩文誦讀和學習方式,由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管理司支持,首都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於2009年10月12日在首師大開幕。主辦方希望藉此活動喚起更多大學生的關注和參與。
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正在申報“中華吟誦”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個吟誦流派中,由上海交通大學老校長唐文治創立的唐調受到了特別關注。專家提出,有必要推動唐調進入滬上校園,讓中華吟誦得到傳承。
唐調特色
唐文治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唐文治不但精通經學、文學,還擅長吟誦,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讀文法”,他的學生稱其為“唐調”。上世紀40年代,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請唐文治錄製了10張唱片,皆為古詩文誦讀,上海圖書館仍存有這套唱片。座談會上,上海交大、無錫國專的校友陳以鴻回憶說,當他第一次聽到唐文治先生讀文時,就感覺 “好聽極了”。 “唐調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音樂性。 ”這種吟誦法帶有唱腔,音調高低起伏,語音長短相間,但又不同於“吟唱”,仍屬於朗誦範圍。
除了音樂性,唐調還很注重情感的投入,主張讀經典詩文時,要把自己想像為這篇詩文的作者,這樣才能感情充沛,並在吟誦中得到教化和心靈的陶冶。陳以鴻說,“我有一次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知不覺中深入文章境界,以至於潸然淚下。 ”
與其他吟誦方法相比,唐調的一大特點是,不但能用它來吟誦詩詞,還能誦讀散文,比如《出師表》、《岳陽樓記》。這些不押韻、不拘平仄的經典散文,用帶唱腔的調子讀出來後,更平添了幾分感人的意味。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吟誦是傳承經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它能讓中國經典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因此我們要研究,如何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吟誦。“國語新吟誦有利於吟誦的推廣,這也是一種創新。 ”另一方面,現在真正會吟誦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所以搶救和保護“中華吟誦”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久違之聲
東漢以後,凡詩文皆可吟誦,歷代的歌詩(詩、騷、樂府、詞、曲等)在不能歌之後,亦用吟誦之法傳承。凡文人皆會吟誦,唱和酬答,教育學習,皆用吟誦。歷史上有很多吟誦名家,如謝安、王陽明等。如今,吟誦仍然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中國人學習文化的高效方法。2009年10月12日,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大廈的報告廳里,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美國,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與會者齊聚一堂,他們中既有國內知名的音樂家、藝術家、語言學家,也有來自全國大、中、國小的校長、教師代表。此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吟誦大家、學者,也有與吟誦結識不久的吟誦愛好者和積極參與吟誦挽救工作的大學生志願者。“吟誦,危矣”是“中華吟誦周”上眾多與會者的一個共同感受。“我記得小時候讀私塾,常用吟誦來學習古詩詞,從那時起吟誦便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中華吟誦周”開幕式上,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高占祥在致辭中和所有人分享了他關於吟誦的記憶。
中國話劇院演員、朗誦藝術家馮福生主持了開幕式後的吟誦展演,他用一喜一憂表達了自己參加“中華吟誦周”的複雜心情。他說:“喜的是我聽到了久違了的吟誦的聲音,尤其是孩童吟誦的聲音;而憂的是這個聲音真的是太久違了。”
挽救行動
中國青年一代對吟誦缺乏興趣,是中華吟誦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在為中華吟誦復興疾呼的同時,更多的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挽救這一璀璨的文化瑰寶,並付諸行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吟誦學家陳少松就是其中之一。
現已從事大學吟誦教學23年的陳少松教授在1987年懷著十分忐忑的心情在南京師範大學開設了吟誦選修課。他說:“是否會有年輕的大學生對吟誦感興趣,我當時心裡一點底也沒有。我甚至告訴選修這門課的學生,如果你覺得這課不好,可以隨時退選。”但令陳老師欣慰的是,一個學期下來,非但沒有一個學生退選吟誦課,更有很多人對吟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如今,每年報名陳老師吟誦課的學生人數都是有增無減,這其中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有專門選修的,也有特意前來旁聽的,還有外國留學生。作為當今中國大學唯一一本吟誦教程的作者,陳教授說:“23年的教學實踐增加了我在大學推廣吟誦的信心和決心。”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全國特級教師、吟誦教學名師彭世強曾有過三年到澳門學校執教的經歷,他把吟誦教學帶到了澳門,深受當地學生歡迎。彭老師說:“一曲古韻溝通了海外兒女對母語的熱愛。面對當今的國際文化大融匯,我們不要陷入誤區,我們要自覺護衛我們的母語文化,弘揚母語的魅力,喚醒人們心中的母語情。”
大學生也在行動,像中華吟誦學會一樣的志願團體正在做著積極努力。眾多大學生志願者投入其中,在相關專家、教授的帶領下,以搶救、保護、傳承、研究、推廣中華吟誦為主要工作內容。他們已經採錄、蒐集和整理了全國200餘位吟誦者的錄音、錄像資料,總時長達200多小時,另外整理了大批的採訪記錄和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