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樟目樟科植物]

桂枝[樟目樟科植物]
桂枝[樟目樟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別名:柳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主產於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曬乾或陰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mm。

一年生枝條圓柱形,黑褐色,有縱向細條紋,略被短柔毛,當年生枝條多少四棱形,黃褐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灰黃色短絨毛。

頂芽小,芽鱗寬卵形,先端漸尖,密被灰黃色短絨毛。

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稍急尖,基部急尖,革質,邊緣軟骨質,內卷,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晦暗,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側脈近對生,自葉基5~10mm處生出,稍彎向上伸至葉端之下方漸消失,與中脈在上面明顯凹陷,下面十分凸起,向葉緣一側有多數支脈,支脈在葉緣之內拱形連結,橫脈波狀,近平行,相距3~4mm,上面不明顯,下面凸起,其間由小脈連線,小脈在下面明顯可見;葉柄粗壯,長1.2~2cm,腹面平坦或下部略具槽,被黃色短絨毛。

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cm,三級分枝,分枝末端為3花的聚傘花序,總梗長約為花序長之半,與各級序軸被黃色絨毛。

花白色,長約4.5mm;花梗長3~6mm,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內外兩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mm,花被裂片卵狀長圓形,近等大,長約2.5mm,寬1.5mm,先端鈍或近銳尖。

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長約2.3mm,花絲扁平,長約1.4mm,上方1/3處變寬大,花葯卵圓狀長圓形,長約0.9mm,先端截平,藥室4,室均內向,上2室小得多,第三輪雄蕊長約2.7mm,花絲扁平,長約1.9mm,上方1/3處有一對圓狀腎形腺體,花葯卵圓狀長圓形,藥室4,上2室較小,外側向,下2室較大,外向。

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連柄長約2mm,柄纖細,扁平,長1.3mm,被柔毛,先端箭頭狀正三角形。

子房卵球形,長約1.7mm,無毛,花柱纖細,與子房等長,柱頭小,不明顯。果橢圓形,長約1cm,寬7~8(9)mm,成熟時黑紫色,無毛;果托淺杯狀,長4mm,頂端寬達7mm,邊緣截平或略具齒裂。

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肉桂喜溫暖氣候,適生於亞熱帶地區無霜的環境,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6~30℃,植株在月平均氣溫20℃以上才開始生長,20℃以下生長緩慢,0~6℃低溫未見凍害。肉桂喜濕潤,忌積水,要求雨量充沛,相對濕度70%以上,雨水過多會引起根腐葉爛;過於乾旱地帶,植株生長勢差。、肉桂屬半陰性樹種,對光照的要求隨著樹齡的不同而變化,幼苗喜陰,忌烈日直射;成齡樹在較多陽光下才能正常生長,桂皮油 含量高、質量好。肉桂屬深根性樹種,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通透性強的沙壤土或壤土。喜微酸性或酸性土壤,在pH4.5~6.5的紅、黃壤土上生長良好。肉桂幼樹生長緩慢,成株生長較快,萌芽力強;樹齡達10年以上的實生樹開始開花;肉桂種子壽命短,不能暴曬和久存。

主要藥用價值

中藥材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一般在春、夏季節採收,去除葉後直接曬乾或切片曬乾即可。桂枝辛溫,可祛風寒,能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

性味歸經

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

功效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套用

1、用於風寒表證。本品味辛性溫,能發汗解肌,味甘而緩,其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凡外感風寒,無論表實、表虛均可套用。用治:

①外感風寒表實證,常與麻黃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散風寒之力,如麻黃湯(《傷寒論》);

②外感風寒表虛證之有汗、脈浮緩等,常與白芍配伍,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

2、用於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辛溫,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用治:

①風寒濕痹之肩臂關節疼痛,常與附子、生薑等配伍,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②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常配伍白芍、飴糖、甘草等,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③寒凝血瘀之經閉腹痛或通經,常配伍當歸、川芎等,如溫經湯(《金匱要略》);

④胸陽不振,心脈瘀阻之胸痹心痛,常配伍枳實、薤白等,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

⑤傷寒心動悸、脈結代,常配炙甘草、人參等,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3、用於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而能運脾化濕,又入膀胱經而能溫陽化氣,以行水濕痰飲之邪。用治:

①脾陽不運之痰飲證,常與茯苓、白朮、甘草同用,即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②膀胱蓄水證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化學成分

含桂枝皮醛、桂皮酸等揮髮油,還含有酚類、有機酸、苷類、香豆精等成分。

藥理作用

桂枝煎劑有降溫、解熱作用;煎劑及醇浸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揮髮油能刺激汗腺、擴張血管,還能利尿、強心、止咳、祛痰等;所含桂皮醛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

現代運用

現代臨床以本品配伍他藥,可治療婦女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前列腺炎、腦梗死、肺心病、凍瘡、坐骨神經痛、過敏性鼻炎等多種疾病。

繁殖方法

種子育苗

選地和整地

肉桂是深根性樹種,宜選擇在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的平坦坡地或閒置荒地,以土壤深厚、質地疏鬆、濕潤肥沃的沙壤土為最佳。整地要全部深翻曬地,待曬白表土後,施用鈣鎂磷肥1950kg/h㎡,腐熟的豬欄糞33000kg/h㎡作基肥,起畦寬1~1.2m,高15~20cm,溝寬40cm,打碎土塊,整細耙平,開好四周排水溝,以備播種。

播種

播種季節選在3月中旬至5月上旬,因肉桂種子屬於短壽命型,所以隨采即播最好。播種前用清水洗淨種子,除掉霉爛、爆裂的種子。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5~20min,再用清水把藥液沖洗乾淨,撈出種子立即播種。以苗床播種量225~240kg/h㎡為宜,按行距20~24cm、株距5~7cm點播,覆土1~1.5cm厚,淋足水分,蓋草。

苗期管理

播種20天后,苗長出5~6cm高,揭去蓋草,搭建約1.2m高的遮陰棚,要求透光度在30%~40%,以利幼苗生長。30天后當苗芽的小葉如指頭般大時,可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以後每隔15天噴施1次。也可結合殺蟲劑、殺菌劑一起噴施。80天后,苗長出5~6片小葉時,可施複合肥600kg/h㎡。冬至以後,苗長至30~40cm高時,可揭棚架,控水控肥來曬苗,讓葉梢曬至老熟蠟黃,以保證次年2~3月份移植時有高的成活率。肉桂苗期生長緩慢,要注意中耕除草,保持苗床濕潤,但要防止積水。

種植管理

整地造林

種植要選土質疏鬆、深厚肥沃、溫濕、陽光充足、不易受寒、排水良好的低丘地或沖刷較輕的山腹地為造林地,坡向宜選擇東向或東南向,秋冬季煉山整地,進行全墾,挖穴的規格為40cm×40cm×40cm。經1~2個月風化後,於3月上中旬栽植,坑內先施入10kg基肥,然後墊一部分表土,栽苗扶正,使根部舒展,分次填土並稍踏實,澆透定根水再培以鬆土,根莖培土略高於地面。天旱時可用稻草覆蓋穴面,保持土壤濕度。

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按經營目標不同而略有差異,一般採用1m×1m或0.7m×0.8m,密度可達9000~10500株/h㎡,甚至最密高達15000株/h㎡。若管理水平較高,則採用1m×1.2m或1.2m×1.2m。

補栽間作

栽植後30天內進行1次查苗補缺,按原植密度,用同齡樹苗補栽。初栽幼齡林,宜間種一些如木豆、木薯等高稈作物;成林後,可間種益智、砂仁等陰生藥用植物,達到改善土壤結構,助長增收的作用。林木鬱閉後,停止間作。

林地撫育

中耕除草:幼齡期,每年要中耕除草2~3次,直至林木鬱閉為止。每年11月份最後1次中耕,將剷除地內的雜草覆蓋於植株周圍,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中耕作業要小心謹慎,不要鋤傷植株莖基,以免萌櫱,消耗養分,影響主幹生長。

淋水施肥:造林後1~2個月內要定期淋水積濕,保證幼苗成活,以後視旱情而定。每年施肥2~3次,結合撫育進行,頭3年著重施氮、磷肥促生長,第4年加施鉀肥。每次每株施氮肥50g、磷肥50g或複合肥100g。

修枝整形:為使植株高大通直,要進行去萌修枝,把近地面的側枝及多餘的萌櫱剪除。采果後,要將成齡樹的病蟲枝、弱枝、受傷枝、過密枝剪除,以保證林地內的通透性。首次修枝可在栽後3~4年進行,以後隔年1次。修枝強度,一般4年以下的樹,保留樹冠應占樹高的1/2,5~10年生的,保留樹冠應占樹高的1/3,11年以上的,保留樹冠應占樹高的1/4。修枝時間應在休眠期進行。

病害防治

肉桂樹的主要病蟲害有梢枯病、炭疽病、根腐病、泡盾盲蝽、雙瓣卷蛾、木蛾、卷葉蟲等。其中,主要由肉桂泡盾盲蝽為害引起的梢枯病的威脅最大。

枝枯病

首先是需培育無病蟲壯苗,加強撫育管理;剪除病枝直至基部,清理地下枯枝以及林間感病的石槁樹,採用代森胺600倍液噴施控制病菌侵染傳播。

炭疽病

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稀釋700倍噴施,或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噴施,每7~10天噴1次,連續3次。

根腐病

苗圃開好排水溝,防止積水;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病穴用5%石灰澆灌消毒;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稀釋500倍全面噴灑,可防止病害蔓延。

泡盾盲蝽

冬季清除有病蟲害和已枯死的肉桂枝莖、病葉,搬出林地集中燒毀;在泡盾盲蝽發生的盛期用1500~2000倍稀釋桂蟲靈乳油進行防治;一年共用藥5次,一次噴藥可維持藥效7~10天。

木蛾

每年3月成蟲羽化以前,清除有蟲害和已枯死的肉桂枝莖,遠離林地集中處理;在幼蟲孵化的5月底至8月初,用稀釋1500~2000倍桂蟲靈乳油進行防治,隔7~10天再噴1次,連續2~3次;在秋、冬季,若發現樹幹有新木屑排出,用藥棉蘸1:10倍的敵百蟲溶液填入孔內,外用黃泥封口熏殺幼蟲。

樟紅天牛

砍去受害枝條,集中處理;若發現樹幹有新木屑排出,用藥棉蘸1:10倍90%敵百蟲溶液塞入蛀孔內,外用黃泥封口熏殺幼蟲。

發展歷史

先秦兩漢時期對桂枝功效的認識及其套用

桂枝作為臨床常用藥物,入藥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記載:“牡桂,味辛溫,主上氣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從該段文字記載可知桂枝具有降氣、利關節,補中益氣之功。本書將其列為上品,可強身保健,為諸藥先聘通使,日:“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足可見套用廣泛之所在。桂枝二字首見於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在本書中桂枝的使用頻次較高,並隨配伍的不同,功效亦不相同。桂枝湯是治療風寒束表營衛不和所致的表虛證,方中桂枝透營達衛、解肌發表、與芍藥配伍調和營衛。五苓散中與茯苓配伍,體現了化氣行水之功。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三方是治療風濕痹痛的有效方劑,方中用桂枝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治療心悸病證的名方炙甘草湯中,桂枝配生薑、清酒通陽以利血脈,可滋陰而無滯結之患。桂枝茯苓丸是張仲景專為治療婦人症瘕,腹痛下血所設 。方中桂枝辛溫行散,溫通血脈。桂枝加桂湯是治療陽虛寒邪上逆致發奔豚之方,方中加重桂枝用量,平沖降逆,為治沖逆的要藥。由以上諸方可見通過與不同藥物配伍使桂枝的辛、散、溫、通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愧為“為諸藥先聘通使”。

隋唐五代時期對桂枝功效的認識

隋唐時期本草學和方劑學得到迅速發展,桂枝的功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補充。《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熱,有毒。利肝肺氣,心腹寒熱,”此時,桂枝的性昧在辛的基礎上增加了甘味,由溫性變成了大熱。又雲“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把桂枝歸類於吳茱萸附子等大熱的藥物之類,可見當時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藥物,治療套用偏重於性熱溫補之效。並且提出了服用桂枝的禁忌:“桂心忌生蔥、生菜”。

唐以前醫藥文獻的專著《千金要方》中有桂的方劑中,大多用的桂字,當時桂枝、桂心、肉桂為同一藥物的不同名稱。孫思邈在治“內熱”時大量套用桂枝,突破了張仲景“有表證”的套用範疇,如“葛根龍膽湯”,用來治療“傷寒三、四I;1不瘥,身體煩毒而熱”。“諸風”篇中,桂枝用於中風偏癱的方劑中,通過藥物配伍,使其發揮祛風邪、通經絡、利關節之效,如小續命湯,此方由桂枝、麻黃、川芎等藥組成。風毒腳氣篇中“風引湯”“內補石斛秦艽散”等方中加桂枝,取其發散肌膚水氣,通行經脈氣血之意。《外台秘藥》將桂枝廣泛套用於溫熱病中,多與寒涼藥配伍舍其溫熱之性,取其通經脈、透營發表之功。

明清時期對桂枝功效的認識

明朝時期醫藥學家李時珍全面地總結了桂枝的功效,對桂枝的套用又提出了新的見解,《本草綱目》云:“治風癖失音喉痹,陽虛失血,內托癰疽瘡痘,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腹毒。”指出桂枝具有托毒化膿,解蛇腹毒的功效。《本草備要》言其“能利肺氣,脅風屬肝,桂能平肝”,提示桂枝既能利肺氣,又能利肝氣。《本草求真》云:“脅風本屬於肝,凡治脅風之證,當以桂枝入肝平之。”把桂枝歸為肝經,可調肝平風;《溫病條辨》中桂枝用法即遵仲景之法,又有新的發揮。“蓋溫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為解肌,且芳香化濁⋯⋯”指出桂枝有解肌化濁的功效。五苓加防己桂枝薏苡仁湯中注有:“⋯⋯故於五苓和霍亂之中,加桂枝溫筋⋯⋯”提出桂枝用於霍亂轉筋,具有溫筋之效。白虎加桂枝湯治療上焦溫瘧,用桂枝引邪外出,謂其“得熱因熱用之妙”。清代《醫學衷中參西錄》日:“逆氣上逆者多由於肝”“其能降逆者,以其味辛,且華於秋,得金氣而善平肝木。凡逆氣之源於肝而上逆者,桂枝皆能降之”。充分論述了桂枝利肝肺氣,降逆氣,散邪氣之功。小青龍湯加減方中喘重者去麻黃加杏仁而不去桂枝,意在桂枝具有降氣定喘的作用。並說:“《本經》論牡桂,開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氣,似又以能降逆氣為桂枝之特長。諸家本草鮮有言其能降逆氣者,是用桂枝而棄其所長也。”

現代《中藥學》教材把桂枝功效歸納為:發汗解肌,溫通經脈,溫助陽氣等,大大削弱了桂枝的套用範圍,通過對桂枝功效歷史發展過程的梳理,發現桂枝許多曾經有效的功效被忽視,因此,若能很好的考察桂枝的各種功效,不僅可以物盡其用,節省藥源,又能為現代臨床用藥和新藥開發提供資源。

生長環境

原產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雲南等省區。印度、寮國、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