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介紹
專家認為中等收入者應具備中等以上收入、生活比較富裕、生活水平比較穩定。中等收入者不應該是“房奴”“車奴”“孩奴”。但現實中,住房、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高昂的生活成本,扼殺了城市工薪階層積累財富的能力,制約了中等收入群體的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成熟社會的中堅力量,是消費社會的基礎。這個群體應該是富有活力的,但是現在,他們陷入了某種群體性焦慮。”易敏利代表說。
產生背景
小姚在北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工作,每月收入約7500元,扣除五險一金和個稅後,每月實發約6500元,再除掉房租、一伙食費和交通費等生活必需開支,每月積蓄不到2500元,他說生活在北京沒有安全感。租住在蝸居,出門擠捷運,買房是奢望……小姚的感慨引起許多上班族的強烈共鳴。全國人大代表、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易敏利指出:“這反映出我國中等收入者非常脆弱,享受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較少,生活負擔壓力較重。”
兩會期間,小姚這條“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沒有安全感”的訊息引發輿論關注和熱議。一些代表委員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境況和心態。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焦慮原因
就業難困擾亦是主因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認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與人才結構有關。用人單位的需求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重工作實踐經驗成為首要需求,但是大學教育和大學生並沒有很好地適應市場的要求。浙江省就業局副局長曹建國表示,“期望值偏高”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就業,仍有不少大學生抱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
瀋陽心理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張國臣指出,由於社會的現實壓力,如事業單位、國企和私企相比,工作穩定,醫療、社保待遇好,退休後的收入高等原因,一些大學生不顧自身興趣和實際能力,一心想進機關,進大企業。而當前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用人單位需求在減少,部分大學生難免在現實中迷失,產生焦慮、困惑、煩躁等不安情緒和心理壓力,確實需要疏導。
他表示,對目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就學生本身而言,應對其進行系統的生涯教育,從國小開始,培養學生生涯規劃和決策能力。就業管理部門在給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的同時,應整合社會力量對大學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自我,幫助其確立現實的就業目標。此外,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縮短不同行業和崗位之間的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差距,以引導學生無後顧之憂,根據興趣和能力擇業。
中等收入焦慮多多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10元,同比增長8.4%,低於GDP增長9.2%和公共財政收入增長24.8%的幅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9118元,比平均數低2692元。
“這組數據表明,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還在降低。同時,大多數城鎮居民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來自四川一家民營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王麒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告別了“共同貧困”,但遠沒有達到“共同富裕”,現在收入分配格局變成“金字塔形”,貧富差距在拉大。
兩會建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調高、擴中、提低的改革方向。這三者是有關聯的,調高和提低都能起到擴中的效果。”易敏利代表說,“調高、擴中、提低”需要統籌推進,打出“組合拳”。包括調整部分壟斷行業尤其是高管人員的過高收入,提高個稅起征點,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等。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明輝提出,“結構性減稅”對縮小收入差距等具有重要意義,應當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財政政策,對結構性減稅制定一攬子計畫,明確路徑圖和時間表。還有代表建議,繼續大幅度提高小微企業的營業稅、增值稅起征點,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5000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抓緊制訂並儘快出台“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改革目標、任務和路徑。關鍵是在頂層設計上落實“兩個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兩個提高”從概念變成政策。
“做大中等收入群體,首先要織密社會保障網。”來自雲南省昆明市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明說,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主要覆蓋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享受不到城鄉低保、保障性住房等政策。他建議,政府要切實加大調控房價、穩定物價、推進教育公平、深化醫改和完善社保等方面的力度,為中等收入群體“減負”,建立有利於中等收入群體增長的社會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