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

在我國這個廣闊的區域內,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作為國家一個重要的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基地,肩負著重要的海洋科學研究任務。 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的研究方向為:大亞灣及臨近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經濟海洋生物的實驗生物學(包括遺傳育種)等研究;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大亞灣站的戰略定位為:根據海洋科學發展趨勢、國家的戰略需求,建成一個開展亞熱帶沿岸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可持續性研究的知識創新基地。

簡介

大亞灣畔一明珠----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
這是祖國南方美麗的海灣,位於廣東省珠江口左側,面積約600平方公里,呈半封閉狀,她的名字叫大亞灣,著名的大亞灣核電站和眾多旅遊勝地就在海灣岸邊。歷史上大亞灣曾發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以現代史而言,當年日本侵略軍就在此登入進而蹂躪我大好河山……可見大亞灣的名字與歷史緊密相連。海洋科學家們的辛勤耕耘和累累成果又使生物資源豐富、生態類型眾多的大亞灣與科學研究密不可分。屬亞熱帶海灣兼具熱帶特色的大亞灣,1983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水產資源繁殖保護區,1984年廣東省又將其列為重點經濟開發區。依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的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就設立在這裡。它是我國唯一的亞熱帶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具有典型的區域代表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使它得以在2005年成為國家野外台站,翻開了它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研究方向和定位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海域屬於南海海區,我國亞熱帶海域主要分布於南海北部。南海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之間,東北部有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東部有民都海峽、巴拉巴克海峽,西南方有馬六甲海峽。我國南海海域周圍國家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是世界軍事、政治的重要區域和敏感區域。
南海海域海洋資源豐富,在我國“四海”之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油氣蘊藏量可與波斯灣、墨西哥灣和北海相提並論;鈦、鋯礦產占全國第一;海洋生物資源與生物種類極為豐富,已有記錄的1萬多種,生物多樣性豐富。沿海灘涂和島礁可供養殖利用的面積寬闊,熱帶海洋生物如珊瑚礁動物、紅樹林生物、海草等極具特色。在我國這個廣闊的區域內,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作為國家一個重要的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基地,肩負著重要的海洋科學研究任務。
大亞灣是我國目前唯一有兩座核電站同時運行的典型亞熱帶海灣,位於該海灣的西岸,與大亞灣站隔海相望。大亞灣海域是受人類活動與自然影響驅動的複合生態系統。在國際、國家和部門中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建於1984年,隸屬於中科院南海海洋所;1993年定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2003年正式加入全球陸地觀察(GTOS)系統,成為其網路成員。2005年進入國家野外台站序列。作為中科院開放站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以及國家重點野外科學實驗站,它是我國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唯一的綜合研究與技術支撐平台,具有20多年亞熱帶海灣研究的歷史,在國內外海灣生態學及其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研究享有較高的聲譽與知名度,與地處熱帶的三亞站和溫帶的膠州灣站組成較為系統的中國海洋生態網路站。
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的研究方向為:大亞灣及臨近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經濟海洋生物的實驗生物學(包括遺傳育種)等研究;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學科定位為:亞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動力過程及其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創新重點領域——熱帶海洋環境與生態動力過程和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開展亞熱帶臨海實驗研究唯一的綜合研究基地和技術支撐平台,與其他海灣站共同組成國家海洋生態網路觀測體系。
 

研究成果

作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的一員,多年來,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進行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主要環境因子、生物群落組成及其結構和功能的長期監測、研究與數據管理,深入探討亞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揭示大亞灣及其臨近海域環境與生態系統變化機制和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對策並開展生態調控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同時,開展經濟海洋生物的實驗生物學以及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為發展亞熱帶海洋科學理論、加強近海生態環境保護積累基礎資料。目標是將大亞灣建成一個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研究基地,以亞熱帶沿岸生態與生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科學目標。以海灣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為核心,開展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其任務是為生態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野外試驗和研究平台,為我國生態系統最佳化與綜合管理提供典型示範,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巨觀決策依據。
大亞灣站自建站伊始就非常注重野外站的長期監測任務完成、數據採集與質量控制,特別是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進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1989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1991年)和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重點站(1993年),以及國家野外台站(2005年),每年均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各項任務,嚴格、認真地進行數據質量控制和管理,近5年來在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的年度考核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自1981年以來,大亞灣站累積了豐富的水環境監測、生物監測、研究項目和其他數據集。據初步記錄,大亞灣海區有浮游植物300多種、浮遊動物260多種、底棲生物700多種、魚類328種、石珊瑚18種和紅樹植物13種;重要生物樣品和標本保存在所標本館和站標本室內,其中,大部分歷史資料已以專著或論文的形式出版。
科學研究碩果纍纍
大亞灣站具有20多年海灣研究的歷史,除了進行生態系統網路監測外,海洋科學家在這裡深入地進行了海洋科學研究並且成果豐碩。
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大亞灣站以及依託實驗站條件所承擔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7項,總經費達3500多萬元。
近5年來,大亞灣站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4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79篇,國核心心期刊156篇;出版專著和譯著7部;申請和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成果10餘項。
——在大亞灣20多年生態環境研究的基礎上,王友紹王肇鼎黃良民提出了“大亞灣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模式”:即大亞灣海域由貧營養狀態發展到中營養且局部已發現有富營養化的趨勢,N/P比平均值由20世紀80年代的1/1.5上升到近年的>50,大亞灣營養鹽限制因子已由80年代的N限制過渡到90年代後期的P限制,到近年來Si和P交替限制;生物群落組成明顯地小型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生物資源衰退;大亞灣海域主要為受人類活動影響驅動的複合生態系。
——國家“863”項目珍珠貝多倍體在大亞灣育種成功,國家“863”和廣東省項目“軍曹魚人工繁殖及規模育苗技術研究”解決了國內目前軍曹魚生產性全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的關鍵技術,從而結束了苗種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等。
——大亞灣站還為國家和地方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例如對沿岸大型工程(如嶺澳核電站、殼牌石油碼頭)、對海灣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提供了第一手調查資料,減少了國家的重複投入;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到大亞灣進行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現場考察論證時,邀請該站專家以大亞灣長期監測資料為依據評述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變化專場報告,為評選示範區提供了重要依據。自2001年以來,先後承擔當地各級政府生產或生態類科研項目近10項,總經費428萬元;在當地的生產或生態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發展規劃

大亞灣地處亞熱帶,而紅樹林和珊瑚群落則是該亞熱帶海灣顯示出熱帶生境的特色,是我國亞熱帶海域的重要海灣之一。大亞灣海域為受人類活動與自然影響驅動的複合生態系統,具有較好的地域代表性。
根據大亞灣實驗站目前在國內外的地位和所處亞熱帶海灣的特點,針對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存在的關鍵問題,大亞灣站科學發展規劃應運而生。
大亞灣站的戰略定位為:根據海洋科學發展趨勢、國家的戰略需求,建成一個開展亞熱帶沿岸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可持續性研究的知識創新基地。結合中科院的知識創新工程進程,建成亞熱帶海洋生物知識創新基地;結合國家野外台站建設進程,建設成為優秀的國家重點野外生態實驗站;結合廣東省“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和海洋強省的戰略,將大亞灣實驗站建設成為廣東省海洋生物資源重點科研基地和國家一流的海洋科學研究基地。
大亞灣站的知識創新學科目標和內容:根據大亞灣站以亞熱帶典型海灣生態系統的長期觀測與數據積累的特點,以大亞灣為研究對象,開展海灣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監測,加強核電站等沿岸大型工業建設的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積累長期監測數據資料、建設監測資料庫,開展國內外聯網並進行海灣對比研究,參與全球變化與南海區域回響研究。
大亞灣及附近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從整體生態系統研究出發,深入研究大亞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過程,特別是能流和物質循環過程;開展大亞灣等沿岸生態系統營養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營養動力學、人類活動對海灣生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赤潮與富營養化過程)及生態系統承載力等研究;開展特殊類型生態系——紅樹林和珊瑚礁生態系生態動力過程研究。
亞熱帶近海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開展資源環境持續利用與最佳化調控研究(包括遺傳育種、種苗培育、病害等生物資源增養殖關鍵技術及示範),加強對海洋農牧化的基礎研究和配套技術開發及示範區建設;開展重要物種或種群保護生物學及保護對策研究,加強對種質資源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研究,建立中試基地。

人才發展戰略

根據中科院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和南海海洋所的人才發展戰略,首先,留住、用好現有人才,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環境,在其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使其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如香港科技大學的王文雄教授與黃良民研究員承擔的國家傑出青年港澳合作項目在大亞灣開展,該站提供了實驗條件和工作環境,使其順利開展研究工作。其次,吸引將才和帥才,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生態網路重點站、開放站和國家野外台站的良好條件和地處深圳、瀕臨香港和廣州的區域優勢,積極引進國外傑出人才。例如,顧繼東教授2002年作為“國外傑出人才”引進,以站為研究平台開展了紅樹林微生物降解機理的研究,為環境治理與修復提供了新途徑;唐丹玲博士2004年作為“國外傑出人才”引進,在大亞灣開展赤潮生態與遙感研究。第三,對於在國際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者,採取請進來和短期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如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Jawkai Wang、香港科技大學的Gray A. Williams博士和我國台灣成功大學的王建平教授等多次到站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創新文化與園區建設

大亞灣站作為開放站和CERN重點站,具有完善的試驗觀測場的輔助設施條件和試驗觀測場地的條件,試驗觀測場地穩定、維護良好,對12個永久海域觀測站位(覆蓋整個大亞灣海域)、1個永久氣象與水分觀測場地、2個珊瑚礁永久調查區和1個紅樹林保護試驗示範區進行長期監測研究。
根據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對園區和創新文化建設的要求,融科學研究、文化生活與環境優美於一體,大亞灣站劃分為科研工作區、科研成果轉化及技術開發諮詢區、生活區、文化及綠化區。近五年內規劃用地面積為44600m2,其中科研工作區為15330m2、技術開發區為2000m2、生活區8580m2、文化及綠化區為18680 m2。科研區擬新建面積為2350m2,包括科研大樓一座;技術開發區總建築面積為500m2;生活用房建築面積為500m2。園區主題園林6600m2。從而把大亞灣站建設成為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備與設施先進、文化內涵多樣、管理一流的亞熱帶臨海小區與海洋科學研究基地。

學術帶頭人和人才隊伍

年輕的博士、博士生導師王友紹教授是2000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引進的學科帶頭人,2003年後,他作為新一任大亞灣站站長在此勤奮工作並且成效顯著。
為進入國家野外台站的序列、加快國家台站建設進程,王友紹博士帶動大亞灣站全體工作人員,加快了大亞灣站人才隊伍建設,聘請所內外專家到大亞灣站工作與客座人員27人,引進“百人計畫”人才2名,形成4個創新學科組,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團隊;與此同時,加快大亞灣站的開放與平台建設,多方面籌集資金100多萬元用於站的實驗室建設,改造實驗室3000多平方米,更新實驗室儀器與設備達20多萬元,目前該站可用於科學研究的儀器與設備達1000多萬元,保證大亞灣作為中國科學院開放站、中國生態系統網路研究重點站和國家野外重點台站的研究、示範和開放的需要,為將大亞灣站建成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海洋科學監測與研究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亞灣站還廣泛地開展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如與國際著名的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在野外台站的發展和建設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自2003年以來,王友紹博士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研究計畫、中科院創新等課題8項,總經費達500多萬元。他提出了組成固氮酶活性中心原子簇即M-簇的[FeS3Fe3]和[MoS3Fe3],分別是N2還原和H+還原位點的固氮模型、大亞灣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模式等。揭示溶解的無機氮是決定大亞灣浮遊動植物生長的最主要因子,大亞灣海域主要為受人類活動影響驅動的複合生態系;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研究重金屬離子對紅樹植物作用途徑和紅樹林對重金屬的耐性防禦機制。在海灣環境與生態學、重金屬離子環境遷移機制、生物固氮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公認的學術成果。

發展

大亞灣站以點、線、面結合,加大長期監測的力度,尤其重點海域,加深對海灣生態環境演變過程的認知。加強大亞灣生態系統生物—化學—物理耦合機制研究。深化特殊類型生態系統動力過程及其資源可持續機制研究。
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和領導下,研究所在人力、條件和經費上也給予了投入和支持,大亞灣站已出色地完成2001~2005年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生態站規定的各項工作任務,並於去年進入了國家野外重點台站;進一步加快了大亞灣站網路平台建設,這使大亞灣站的科研工作與開放平台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幾年來,通過大亞灣站工作人員的積極努力,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積累了大量觀測數據和資料,使得該站在國內外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提升;希望三期創新能得到中科院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的支持,將野外台站建設成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海洋研究平台。
戰鬥正未有窮期。通過幾代海洋科學家的奮鬥、努力,在中科院三期創新中,大亞灣站必將為我國的海洋科學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