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近年來,為抓好中柏村整村脫貧工作,開縣白橋鎮大力完善基礎設施,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改善民眾生活環境,讓貧困村面貌煥然一新,民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開縣白橋鎮中柏村居民安置點,四處都是嶄新的樓房,而且配套設施齊全。每當夜幕降臨,勞作了一天的村民三三兩兩聚到一起或是跳壩壩舞,或是拉家常。
規模農業初顯成效,開縣花木峽養殖場負責人蔡萬明說,回家這幾年來,他在魚塘這塊一直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全是在不停地投入,很少見到效益。因此,他對魚塘未來發展也存在一定擔憂。不過,村里近來引進了1個蔬菜基地,種植了13萬棵李樹,發展了1個養豬場、6個養羊場和2個養雞場,這些變化讓蔡萬明看到了希望。他說:“以前村里什麼產業也沒有,外出務工的人比較多,現在好了,種養殖業全都到位了。” “等村裡的各項產業稍微發展一段時間,我就考慮在旅遊這塊下功夫。”蔡萬明說,回鄉後,他曾去其它鄉鎮考察過旅遊發展模式,也想借鑑一些經驗,依託魚塘發展旅遊。
開縣財俊淡水龍蝦養殖基地,在7、8組交界處的山溝里,有十幾個水塘沿小河而建,延綿近千米。這些水塘看似和魚塘沒什麼區別,但仔細一看又大不一樣。每個塘四周栽種了幾叢長勢良好的茭白,塘中間還留有一個長滿雜草的小島。“這些水塘是我養殖龍蝦的,茭白和小島是給龍蝦產卵和休息的。”
柏村由於受山高、路陡等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民眾的經濟收入一直以來處於全鄉最低水平,2001年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按照06年白橋鄉立足打造邊貿大鄉的定位:以白橋場鎮為中心,中柏、上橋、武城三個村集鎮為重點的“一心三點”的集鎮發展格局,提出硬化白橋至雲陽後葉路。近年來,搶抓機遇,護大集鎮規模檔次、完美配套設施,發展個體工商戶和個體私營企業,盤活邊貿流通,使集鎮貿易作為中柏村新的經濟成長點。
加緊建設加密電視、移動信號等現代通信,實現網路寬頻落實覆蓋。自籌資金27萬元,改河道360米,新增村集鎮面積近2000平方米,並採取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模式,新增門市50個,已有28個縣、鄉內外的民眾到本村集鎮落戶經商辦企業,擴大了村級集鎮規模。投資近16萬元,新建了一棟面積為337平方米、已達到“六功能”的村級活動室。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積極吸引成功人士回鄉創業。中柏村是一個勞務輸出大村,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共有外出勞動力達2800餘人,主要是到上海、江蘇等“長三角”地區從事舊房改造,部分有經濟頭腦、善於市場運作的農村外出能人通過多年的努力,在拆房中闖出了一片天地,全村通過外出拆房就可創產值近5000萬元。鄉黨委、政府通過改善投資環境,為外出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報效家鄉提供便利,發展中柏經濟,通過帶動,早日實現全面致富奔小康。
地理 農業
白橋鎮腹地高山丘陵縱橫,主要分為上白橋、中白橋、下白橋三大片區,中白橋東西方向狹長平坦,東高西低,東邊高山起伏,人口稀疏,高山大面積松林之間小河相連,形成常年的水源,中柏河從東向西流河床變寬流向人口較密的中柏橋場鎮。
中柏屬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區,因受地形抬升和多種地貌形態的影響,暖濕氣候較顯著,具有明顯的山體氣候的特點。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日照時數1350小時。
境內山高坡陡,土壤以沙土為土,土質鬆軟,土壤肥沃,是傳統農作物的主要產區。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傳統的二元型”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紅苕為主,間作西瓜、高粱等,並藉助退耕還林之機,在村內大量種了黃金梨、核桃、蓖麻等經濟作物。
交通
白橋至郭家鎮直線距離12公里,至縣城22公里,中白橋至白橋場鎮直線距離2公里。
從中白橋至開縣城路線圖:
1. 從036鄉道向西南方向,前往004鄉道 5.3 公里
2. 繼續直行進入004鄉道 3.3 公里
3. 向右轉,繼續沿004鄉道前行 11.6 公里
4. 在202省道向左轉 18.4 公里
5. 至鎮東過石龍大橋到開縣新城
白橋到後葉(縣級)公路從中間穿過,與中柏河相平行。是中白橋出境白橋集鎮和開縣城的唯一公路。2006年投資11萬元,修通了中柏至雲陽路陽鄉3.6公里的出境公路,圓了2個社422名民眾幾十年的夢想,吸引500名左右的雲陽人來該村趕集。
人口 教育
全村9個社、920戶、3852人。民族:漢族。有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中柏村國小校,中柏中學各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