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東邊與隴陵象達接壤,南接國有林,西接松樹寨、大修場,北與大灣、下東接壤。轄灰磘上寨、下寨、廠河等2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23戶,有鄉村人口4352人,其中農業人口4294人,勞動力308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740人。
全村國土面積44.65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19.5℃,年降水量1476毫米,適合種植茶葉、稻穀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689.2畝,人均耕地1.07畝,林地19068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48.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4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89畝(其中:田1753畝,地3236畝),人均耕地1.13畝,主要種植稻穀等農作物;擁有林地1973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51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7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87畝;其他面積43031畝。有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1008戶通水,其中有469戶飲用井水或水質未達標,有539戶通自來水(分別占農戶總數的46.52%和53.47%);有1008戶通電,有98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8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8.12%、98.1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9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93戶(分別占總數的98.51%和98.51%)。
該村到芒市鎮已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有汽車42輛,農用車38輛,拖拉機74輛,機車75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753畝,有效灌溉率為35.1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6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9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於其它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5.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5.91萬元,占總收入的35.23%;畜牧業收入442.98萬元,占總收入的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63頭,肉牛111頭,肉羊209頭);林業收入124.77萬元,占總收入的9.86%;第二、三產業收入65萬元,占總收入的5.14%;工資性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4%;其他收入181.9萬元,占總收入的14.37%。
農民人均純收入153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0.25%),在省內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市內。2010年種植業、養殖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8.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1.7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八角、茶葉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甘蔗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08戶,共有鄉村人口4577人,其中男性2331人,女性2246人。其中農業人口4415人,勞動力319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4304人,傣族31人,景頗族42人,德昂族12人、僳僳族6人,阿昌族7人,佤族2人,彝族7人,布依族3人,其它民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740人,占人口總數的39.4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414人,參合率99.98%;享受低保37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32平方米,鄉村醫生3人,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32戶,占農戶總數的13.1%。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2008平方米,擁有教師21人,在校學生551人,距離城郊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18人,其中小學生285人,中學生23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11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8.04萬元,固定資產4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公開及財務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