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嶽狂飆
片名由王成漢上將題寫導 演:王曉民
主 演:王良波 王曉民 江化霖 沙恩泉 (更多)
首 播:1999年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8集
類 型:戰爭片
中嶽狂飆(1999) - 演員表
王良波 ...... 皮定鈞
王曉民 ...... 徐子榮
江化霖
沙恩泉
故事梗概
1944年春,侵華日軍發動河南戰役,占領河南大部分地區。中共中央及時作出綰轂中原的戰略決策,命令八路軍,新四軍組成四路大軍進軍河南,抗擊日寇,收復失地,開闢和擴大河南抗日據地。
中嶽地區地處中原的腹地部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鄧小平,滕代遠的直接部署和指揮下,皮定均、徐子榮率領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一支勁旅出太行,進軍河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馳騁於嵩箕之間,掀起了震驚全國的中嶽狂飆。發動民眾,擴大武裝,痛擊敵偽,先後取得夜襲飛機場,奇襲黑石關,殲敵小金店,解放登封城等一系列戰鬥的勝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立了包括十餘個縣的抗日電主根據地,獨立支隊由1700餘人發展到近兩萬人,出色的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
導演闡述
王曉民
這又是一部打仗的戲,我拍了不少打仗的戲,總的一個體會:打仗的電影好拍,電視劇不好拍,當然,主要原因是經濟條件。一般電影投資規模要大一些。因而無論是製造氣勢也好,是營造氣氛也好,都有較好的條件。而電視劇,一般投資規模都較小,在這方面占劣勢。再者,電影畫面大,視野開闊,信息量大,又是一個電視不具備的優勢。等等。
但電視劇也有它能與電影相抗爭的方面,就是講故事。因為打仗的戲要好看,第一是故事,第二是氣勢。講到故事,我習慣把戰爭題材的影片分為兩類,一類為司令部里的故事,一類為戰壕里的故事,司令部的故事多為在地圖上鬥智鬥勇,戰役部署、走向、變化、應變。如《莫斯科保衛戰》《四渡赤水》等,戰壕文學多是小人物的命運,是戰壕里的人物命運變化,如《董存瑞》《英雄兒女》等,所以戰爭題材的故事,寫戰壕相對要討巧一些,而我們這部《中嶽狂飆》雖然寫的是皮定均,是在司令部里,但嚴格講,可以說是戰壕里的司令部。他並沒有把講故事的注意力、著力點放在戰役部署、戰略態勢等大面上,而是刻畫了一群活生生的人。這是我們具有的優勢。
論氣勢,無論如何不可能有《大決戰》那種條件。動輒上萬人的場面,動輒就航拍,我們想都不敢想。在他們的飛機大炮面前我們只有小米加步槍,那我們的仗怎么打,我想應當揚長避短。要抓我們可以用心的環節,以下幾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 細節處理:真實來源於細節刻畫,這一點無論是寫作、是繪畫都是相同的。一部電視劇,如連續出現幾處不真實的細節處理,那么他通篇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所以我要求:除作品本身故事結構的細節處理外,各個部門都要把自己的部門作為一個創作部門,細節處理都要細而又細,化妝要細到淚痕的位置,汗水的位置、狀態。服裝要細到綁腿的打法,要給演員講清楚。決不允許有剛剛從衣箱裡拿出來的感覺。演員隨身的道具要精心設計,戰爭年代一個戰士就是一個家,他身上必須有他的全部生活必需品,以及他對生活中美的追求,我遇到過一個戰士,他給自己的步槍用紅布做了一個防塵帽,上邊挑成絨絨,他們用草做的偽裝圈,像個藝術品,這就是生活的細節。是我們應當追求的。
二、 關於歷史的真實與創作的真實:可以營造氣氛氛圍的要真實,如服裝、軍銜、道具,有一些則可以大膽忽略,如皮定均的馬,就不一定要求是青騾子。
三、 氣氛渲染:戰爭是殘酷的,是要死人的,悲壯也好,慘烈也好,既然打仗就應製造一個打仗的氣氛,因而我們的畫面要求用最通俗的話講,不要怕髒,膽切記要髒也要髒的統一,有的片子有這樣的問題,人臉上像花貓,可是環境黃土綠草。就很不協調。炸點就應像能炸死人的,要有威懾力量。不要向煙花爆竹似的。
四、 關於風格化的問題,這是一部片子的美學傾向的問題,我希望我們這部片子是唯美的,是用美的構圖、美的色調、來描述自然的事物。
五、 關於表演:中華民族總的來講是一個比較內向的民族,對於演員要求:內心要充實,要有激情,但表演要相對消極,不要演得太滿。但節奏要鮮明。
六、 關於節奏,鑒於現代觀眾的欣賞要求,一個字,要“快”。要不講理的快。為了節奏的快,技術性的舒緩部分處理要格外小心。
七、 關於夜景拍攝:這是電視劇的最薄弱環節。本來信號就不好,夜景拍的再暗一點,再好的故事也不要看了。既然唯美,不妨首先把握一個原則:要亮,要有黑顏色,純黑的顏色。提一個口號,讓夜景亮起來,但必須一看就是夜景,這就要求,畫面里一定
八、 關於劇本,現在還不盡完善,還有待於在拍攝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它,這就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可能現場會有一些變化,希望大家理解並給予支持。總之,一部成功的作品,不是靠哪一個人的力量,它永遠是一個集體智慧的結晶。靠各個部門的集體創作,希望我們團結合作,使最後完成的作品對得起我們沒一個人所付出的勞動。
九八年五月於鄭州
故事梗概
中嶽狂飆(1999) - 故事梗概
強渡黃河,挺進豫西,痛殲日寇,震驚中國的中原大戰。夜襲飛機場,奇襲黑石關,殲敵小金店,解放登封城,馳騁於嵩箕之間。獻給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英雄們。
1944年春,侵華日軍發動“河南戰役”,占領河南大部分地區。中共中央及時作出“綰轂中原”的戰略決策,命令八路軍、新四軍組成四路大軍進軍河南,抗擊日寇,收復失地,開闢和擴大河南抗日根據地。
中嶽地區地處中原的腹心部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鄧小平、騰代遠的直接部署和指揮下,皮定均、徐子榮率領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一支勁旅出太行”,進軍河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馳騁於嵩箕之間,掀起了震驚全國的中嶽狂飆。發動民眾,擴大武裝,痛擊敵偽,先後取得夜襲飛機場,奇襲黑石關,殲敵小金店,解放登封城等一系列戰鬥的勝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立了包括十餘個縣的搞日民主根椐地。獨立支隊由1700餘人發展到近兩萬人,出色地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