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草業與綠地技術研究中心

定位與研究方向以套用生態學為基礎,主要從事草業與綠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及環境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 在恢復生態學研究方面,採石場復墾技術、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技術、鄉土植物在高速公路景觀綠化工程中的套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廣泛套用,並形成了兩項廣東省地方標準,先後於2007年和2008年獲得教育部和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一項。 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本研究中心現有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在生態學專業污染生態學、綠地生態學研究方向以及環境科學環境生物學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草業科學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

定位與研究方向

以套用生態學為基礎,主要從事草業與綠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及環境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草地與城市綠地生態學: 主要研究南方農區新型草地農業系統的構建及其功能,並探討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和維護方法,研究各種生態系統中AM菌根的共生作用及功能,為草地和綠地系統的建設和維護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2.環境生物學:主要研究農田土壤、水體、河道等生態系統對各種污染物的回響以及污染修復的生態技術,為保障土水環境安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3.恢復生態學研究:開展人工懸崖受損生態系統(採石場、道路岩石邊坡等)恢復生態學研究,並探討鄉土草本及小灌木植物在生態恢復中的套用,為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主要研究成果

“十一五”期間,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和省市“十一”科技計畫項目等科研項目二十多項,獲得科研經費資助超過1000萬元,發表論文80餘篇。目前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2007年以來共申請發明專利7項;主持制定了2項廣東省地方標準。成立以來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成果推廣獎二等獎1項。在草地生態學方面,“‘黑麥草—水稻’草田輪作系統研究”利用冬閒稻田生產優質牧草,解決了我國南方優質青飼料緊缺的問題,為南方農區草地畜牧業和生態農業提供了新的模式。截至2000年,該成果已在廣東、四川、廣西、江西等地累計推廣六百多萬畝,直接經濟效益40億元。1999年通過了科技成果鑑定,成果水平達國際先進,同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在環境生物學方面,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高濃度工業廢水最小排放的微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已在兩家大型企業套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藍藻水華控制的微生物技術”已成功套用於富營養化湖泊的藍藻治理;在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畫等的資助下,目前正在開展了農作物重金屬污染防治方法、受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健康風險及生態修複方法、東江上遊河道自淨能力生態強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恢復生態學研究方面,採石場復墾技術、高速公路邊坡生態恢復技術、鄉土植物在高速公路景觀綠化工程中的套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廣泛套用,並形成了兩項廣東省地方標準,先後於2007年和2008年獲得教育部和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一項。

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本研究中心現有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在生態學專業污染生態學、綠地生態學研究方向以及環境科學環境生物學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草業科學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迄今已培養博士研究生23人、碩士研究生43人(含碩博連讀生),指導博士後3人。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17人、碩士研究生23人。
地 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測試大樓611室
郵政編碼:51027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