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中心”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立足華南地區以及全國重大社會需求,瞄準國際學科前沿,針對我國尤其是華南地區的重要農作物、經濟作物育種、基因資源與人類重大疾病等,開展基因工程和分子醫學等的基礎套用技術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定位於非編碼RNA結構、功能與基因資源,分子醫學的研究;在套用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圍繞植物基因工程,微生物基因工程,分子藥物設計等的關鍵理論和技術,為我國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服務。
主要成果
近5年,“中心”緊密圍繞RNA科學與技術、作物基因資源與選育、分子醫學及醫藥基因工程、微生物藥物基因工程等研究方向承擔科研項目140多項,其中科技部“973”等國家重點、重大項目6項,“863”計畫項目4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6項。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發表論文250多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Systematic Biology》、《PNAS》和《Hepatology》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SCI論文190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3部。獲專利24項。“新的snoRNA結構與功能研究”獲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黑色食品作物種質資源研究與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利用”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第二單位)。此外,還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
團隊建設
“中心”現有固定科研人員23人,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授8人,副教授 8人,45歲以下人員占65%。“中心”先後組建了“RNA科學與技術”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兩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研究團隊。科研隊伍中既有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的專家,又有從事農學和醫學等方面的專家,是一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高層次科研隊伍。
人才培養
“中心”是生命科學學院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學科的主要支撐基地之一。承擔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和人才培養任務。開設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主要課程。已培養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300多人。
開放交流
“中心”一直遵循“開放,交流、合作、發展”的原則,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廣泛而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已與法國、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的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實質性的研究合作和人才培養關係。近5年來,共舉辦全國學術會議2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60多人次,並多次邀請作主題報告和分組報告。已邀請或接待來訪國外學者130多人次。與國外學者合作開展研究的論文“The Chlamydomonas Genome 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Key Animal and Plant Functions”“和The Neurospora Checkpoint Kinase 2: A Regulatory Link Between the Circadian and Cell Cycles”已發表在著名的Science雜誌上。
基本建設
“中心”現有實驗室2000多平方米,溫室、網室200多平方米。擁有全自動DNA測序儀、雷射掃描成像系統、全自動倒置螢光顯微鏡、基因晶片雜交系統、螢光定量PCR儀、實時定量核酸擴增儀、高速冷凍離心機、電融合系統、植物生長箱、生化分析儀、半自動測序儀、小型高壓細胞破碎儀、冷凍乾燥器等儀器設備1300多件(套),總值3000多萬元。另有生命科學學院可共享使用的公用設備120多件(套),價值5000多萬元。“中心”實驗室實行統一管理,專管公用,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發展前景
今後“中心”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中山大學學科齊全、人才集中、基礎理論研究力量雄厚、設備精良、比鄰港澳,以及地處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繼續加強“RNA科學與技術”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兩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研究團隊的建設;進一步推進以農作物水稻和熱帶、亞熱帶植物為主的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表達調控和功能分析,以及抗病蟲、抗逆轉基因植物的基因工程研究;加大力度推動微生物和藥物基因工程產業化研究進程。力爭把本“中心”建設成為國際知名、高水平的生物工程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聯繫方式
地 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郵政編碼: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