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頻道呼號:CCTV-13 新聞),是以播送整點新聞、現場直播、字幕新聞為主的電視頻道,於2003年5月1日起試播,並於7月1日起正式播出。 2005年3月1日,該頻道第一次改版,更換了《天氣·資訊》、《每周質量報告》、《新聞社區》、《共同關注》等多個節目的包裝。《新聞聯播[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重播時間從22點提前到21點。2006年6月5日,該頻道第二次改版,頻道包裝及欄目片頭開始統一換為黃色調。2009年7月29日至8月17日,該頻道第三次改版,開始朝資訊化的方向發展。2015年1月6日起,新聞頻道的《午夜新聞》和1-5點檔《新聞直播間》進入央視新址改為16:9比例開始對外試播。

基本信息

創建背景

對於CCTV而言,創建新聞頻道也是其歷年新聞改革的必然歸宿。出於適應中國國情的需要,CCTV一套節目新聞改革走的是一條以欄目為單位,在保住既有陣地的同時,不斷開拓新領域,單點突破,分層次整體推進的路子。具體,晚7點《新聞聯播》是CCTV適應官方政治宣傳需要建立,並依託現行體制而推廣的。儘管這一欄目面孔不變(也緣於至今不變的現實體制需求),儘管它占用了晚間的黃金時段,但它的存在客觀上為CCTV在其他時段進行市場化創新創造了條件。即將構建的新聞頻道不妨也借鑑這種思路,但改為以頻道為單位,在維持一套節目現有客群群和適應官方政治宣傳需要的前提下,開設新聞頻道,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

從綜藝娛樂內容為主到新聞節目為主,是CCTV內容發展的基本脈絡。兩類內容主次位置的互換是從1990年代開始的。《焦點訪談》崛起,正點新聞亮相,《晚間新聞》、《新聞30分》和《現在播報》三檔欄目相繼推出,直到目前的《東方時空·早新聞》和《國際時訊》等,形成了不同時段、不同層面的新聞欄目體系。這也是CCTV適應新聞傳播新形勢確立並實施“新聞立台”戰略的結果。儘管還存在著相當多的不足,但這一過程為CCTV謀求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矗顯然,這一初步發展仍不能適應日趨激烈的國內國際新聞競爭的需要。在新聞價值觀念、新聞信息總量、傳遞速度和播出形態上,與CNN、BBC等國際大台相比,代表中國國家形象並以國際化大台為目標的CCTV還差距甚遠 。

在傳播手段和技術裝備上,CCTV與諸多國際性大台的差距幾乎為零。建設新聞頻道的硬體條件已經完全具備。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是如何加強軟體建設,特別是采編人員新聞觀念急需更新。急需解決的幾大問題包括:

1、轉換視角,真正以客群為中心;

2、重點開掘突發事件報導,與境內外媒介展開競爭;

3、以統一的標準整合時效新聞,反對新聞欄目化、個性化;

4、尊重法律意義上的新聞事實,反對新聞節目的主觀化和娛樂化。

發展歷程

改版歷史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200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完成對該頻道的播出系統測試並宣布該頻道開始對外試播。7月1日,該頻道在歷經61天的對外試播後正式開播,撤掉了《海外速遞》、《數字觀察》、《世界報導》、《體育周刊》、《財經周刊》、《文化周刊》六個專題欄目,增加了一個談話類的新欄目《小崔說事》,《新聞》更名為《新聞NEWS》。

2004年5月1日,該頻道再次對節目進行調整,撤掉了《亞洲報導》、《文化報導》、《聲音》,《地方社會新聞》更名為《新聞社區》。6月,增加了《約會新7天》。12月,《財經報導》停播。

2005年3月1日,該頻道首次改版(首次大改版),是該頻道中使用時間最短的包裝(2005年3月1日-2006年6月5日)。使該頻道開始注重品牌化效應。同時更換了《天氣·資訊》、《每周質量報告》、《新聞社區》、《共同關注》等多個節目的包裝。此後在6月下旬《約會新7天》也更換了節目的包裝。《新聞聯播》重播時間從22點提前到21點。

2006年4月,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推出《我的長征》節目。[6]6月5日,該頻道進行第二次改版,頻道包裝及欄目片頭開始統一換為黃色調,將“CCTV-新聞”作為二級標誌。撤掉了《國際觀察》、《央視論壇》、《今天》,原6:00、7:00的《新聞NEWS》、《媒體廣場》、《新聞早8點》、6:52和7:52的《天氣·資訊》整合為《朝聞天下》,並增加了《人物新周刊》、《360°》、《我的長征》、《奧運舵手》[8]等新欄目,同時在每天下午17:00推出《媒體廣場(下午版)》。6月10日,《中國周刊》更名為《新聞周刊》。7月18日,該頻道與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在19:30~19:38並機播出廣告時,在螢幕右上角顯示半透明狀的“綠色廣告標識”,8月16日起,因中央電視台在晚間黃金時段全面啟動“綠色廣告標識”的審核工作,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及央視其餘頻道在晚間黃金時段廣告期間,螢幕右上角全部顯示“綠色廣告標識”。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2008年1月,中央電視台因南方發生暴風雪襲擊事件,開始增加新聞直播。3月24日,該頻道重新調整節目安排,取消了《新聞社區》、《本周》、《紀事》、《360°》、《人物新周刊》、《社會紀錄》、《體育報導》、《約會新7天》、《我的長征》、《奧運舵手》等節目的播出,並開播了晚間專題節目《我的今日之最,》同時取消了《天氣·資訊》,取而代之為《全國主要城市天氣預報》。8月10日,該頻道取消整半點時間標的顯示,時間改放在左下角新聞跑馬上。9月25日,從神舟七號發射直播開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鏡面更換為黃綠包裝。

2009年5月27日,該頻道傳輸方式由加密傳輸改為開路傳輸,使用衛星接收機的用戶可免費收看該頻道,之後在香港、澳門和其他海外地區落地。7月27日至8月17日,該頻道第三次改版,開始向資訊化的方向發展。7月27日至8月3日,《百姓故事》、《高端訪問》、《新聞會客廳》等節目逐漸停播。除《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每周質量報告》、《新聞調查》、《面對面》使用完全獨立的包裝外,其餘新聞節目採用統一頭模式、使用統一片頭音樂。8月17日,《新聞直播間》開播,取代《整點新聞》,《環球視線》、《24小時》亮相,包括中央電視台在15點推出《新聞20分》節目。

2010年3月1日,《新聞1+1》取消統一片頭,以獨立包裝節目預告為片頭。隨後,亦取消了“您現在收看的是”統一包裝,改用《新聞1+1》自製小片頭。5月16日,《每周質量報告》恢復在該頻道播出,取代原周日檔《法治線上》。8月21日,周六的《新聞周刊》取消統一片頭和音樂,恢復原來片頭,包裝和“新聞周刊”字型與以前不同。而周日的《世界周刊》仍為統一片頭,只是原來的節目LOGO在節目播出中右下角可看到。

2011年7月4日,該頻道在凌晨的每個整點時段安排直播至少10分鐘的《新聞直播間》,並在其他重點時段加大國際新聞的比重。

2013年5月27日凌晨至傍晚,該頻道的節目信號切入新址試驗。當天螢幕右上角曾顯示了整半點時間標,左下角的時間字型以及跑馬燈字型也略有了改變。6月17日,該頻道正式改由通過將北京市復興路舊址的節目信號傳送至北京市朝陽區新台址予以對外播出。而該頻道高清版的節目信號亦開始在新台址內部試播。2013年起,因央視加強公益廣告審核工作,該頻道在播出公益廣告時,右上角顯示彩色色塊的“公益廣告標識”(至2016年7月)。

2014年11月30日,《環球記者連線》宣布告別,正式停播。

2015年1月6日,該頻道第四次改版(第四次大改版),從0時開播的《午夜新聞》開始,每日凌晨0時至6時的整點新聞節目(《午夜新聞》和凌晨時段《新聞直播間》)開始在新台址的新聞演播室播出。而6時至24時的節目為了安全播出實行制播分離方案,節目的製作仍在復興路舊址演播室,節目的對外播出則在新址。

2016年10月10日,《環球視線》取消統一片頭(包括“您現在收看的是”統一包裝),更換自製片頭、片段預告 。

2018年9月,該頻道白天時段的節目對外播出部分信號短暫16:9,之後恢復4:3。10月21日,該頻道高清版在衛星進行測試。

台標演變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200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試播,該頻道使用英文雙線“CCTV-新聞”字樣台標。

2003年7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螢幕下方的滾動字幕增加了“CCTV-新聞”的標識(試播期間僅在螢幕左上角出現)。

2011年1月1日,中央電視台正式更換頻道標誌,其中該頻道標誌的下方加上“新聞”字樣。,同時停用晚間黃金時段的“綠色廣告標識”,至此“CCTV-新聞”標識僅在滾動字幕和宣傳片中出現 。

2015年8月17日凌晨,台標正式改為16:9形式,但白天時段的標清節目比例仍為4:3,且仍使用2009年版鏡面 。

編排方案

時段編排

2006年6月5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進行改版,每天清晨為觀眾重新打造了一個早間資訊密集時段,6:00到8:30推出一檔150分鐘的綜合性資訊節目《朝聞天下》。新版早間節目一改從前僅僅梳理前一天新聞的理念,第一時間關注當天焦點事件,提供當天生活服務資訊。《朝聞天下》在保持原有重大國內、國際新聞權威報導優勢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民生新聞、天氣出行資訊、文化體育資訊、時尚生活資訊等領域的內容。

2009年3月,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打造晚間深度“話語場”成為新聞頻道晚間節目定位和編排的核心理念,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形成了兩個模組,白天時段主要以最新的動態訊息為主,晚間時段則重在延伸新聞當事人和新聞事件的向度和維度。

2011年7月4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午夜檔打通,每天1時至6時不再只是重播欄目,而是在每小時整點時段播出《新聞直播間》,並至少保證直播20分鐘直播時間;如遇重大事件,直播時間不僅加長,還安排評論員進行直播評論 。

形象包裝

2009年7月2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啟用2009版包裝,該包裝簡潔清新,沒有側欄跑馬及天空標。主題顏色為藍色,新聞標題字型為黃色,底部跑馬為黑底白字,時間框為紅底白字(在“全國哀悼日”期間則將時間框調為灰白底黑字)。除左下角時間框使用Univers字型以外,字型採用方正蘭亭黑(類似微軟雅黑),其中標bar字型還做了縱向拉伸處理 。

2015年1月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啟用2015版包裝,該包裝與上一版本大致類似,主題顏色為深藍色,新聞標題字型為黃色及白色,地點框為黃底黑字,底部跑馬為灰底白字,時間框為白底藍字(在春節期間則將時間框調為紅底白字;而遇到全國哀悼日則可能會將時間框調為白底黑字);字型除節目名稱外,改為微軟雅黑。而日期也不再與節目名稱交替顯示,而是與時間一併顯示。

主要節目

新聞直播欄目
《午夜新聞》 《共同關注》
《新聞直播間》 《新聞聯播》
《朝聞天下》 《東方時空》
《新聞30分》 《國際時訊》
《法治線上》 《24小時》
新聞專題欄目
《焦點訪談》 《每周質量報告》
《新聞調查》 《世界周刊》
《新聞周刊》 《軍情時間到》
時事評論節目
《新聞1+1》 《面對面》
《環球視線》
特別節目
《12.31特別節目》 《一年又一年》
《紀錄片/專題片》

註:

1、一些新聞直播欄目因特殊情況會延遲播出、節目縮減或暫停播出。另外當大事件有所突發進展時,會在一些新聞直播專題欄目當中插入相關報導時訊。

2、由於央視新聞頻道通常在紀念革命、中國夢宣傳時期以及傳統節日假期等,不定期會安排大型紀錄片和專題片,通常為晚間首播,此時新聞專題(除焦點訪談、每周質量報告)、時事評論節目部分將暫停播出,凌晨、白天亦會安排重播。

3、新聞頻道的專題節目包括新聞背景、新聞評論、新聞調查、輿論監督、民意調查、法制等各種節目形態,是對整點新聞和分類新聞的補充和深化。

4、雖然CCTV-13是以新聞資訊為主的頻道,但在特殊時期會接受總編室要求播出政治宣傳題材的紀錄片 。

主持陣容

李梓萌 侯豐
郭志堅 張羽
康輝 董倩
海霞 白岩松
李文靜 水均益
長嘯 彭坤
胡蝶 紫凝
鄭天亮 柴璐
章偉秋 勞春燕
賀紅梅 肖艷
黃峰 朱廣權
崔志剛 周麗
經蓓 納森
歐陽夏丹
耿薩
王寧 梁艷
王音棋 嚴於信
和佳 寶曉峰
鄭麗 剛強
王言 何岩柯
張仲魯 苗凱
徐卓陽 張曉楠
沙晨 潘濤
李瞳瞳 商亮
鄭子可

獲獎記錄

時間 活動 獎項名
2008年11月25日 2008中國電視大獎 年度最佳新聞頻道

宗旨和定位

在傳播競爭時代,一切有效傳播的關鍵在於以“觀眾本位”來整合傳播內容。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2000年5月的調查,對於吸引觀眾非常重要的節目的4個“賣點”依次是:內容實用、貼近生活;能反映民眾呼聲和意見;內容重要、接觸現實;報導及時、時效性強。可見人民要求電視新聞傳播所呈現的內容必須是“實用貼近”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是“民眾喉舌”的而不是“官樣文章”;是“重要”的而不是“瑣碎”的。

1.對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實現實時和準實時傳播,使觀眾能充分及時地獲知任何時間內發生的新聞一般綜合性頻道由於只能在固定時段設定新聞欄目,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往往因播出時段的延遲而受到影響。而24小時大密度報導新聞甚至不間斷滾動播出的電視新聞頻道,可以將這種因播出造成的遲延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實現新聞現場的同步直播,從而聚集人氣,擁有更大的客群群。

2.全天候報導新聞,整合最大量的客群就任何一個時段特別是正點時段來說,都是報導這一時段或相鄰早些時段發生的最新新聞。這樣,時段與時段之間、欄目與欄目之間內容定位與形式風格的區別不復存在。或者說,這種以報導動態新聞為主的單一定位、單一風格更能迎合現代社會各種層次各種類型客群的需要。

3.新聞播報時間和海量信息除正點播報新聞或半點播報新聞外,按目前國外一些電視新聞頻道通行的做法,在一些非新聞時段或非黃金時段,穿插安排各種專題報導或分類新聞節目。這些節目涵蓋了財經、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影視、娛樂等專項領域的新聞,甚至包括心理諮詢、旅遊休閒和氣象服務等方面的實用信息。在服從於對突發事件及時報導的前提下,這種符合信息傳播規律和客群收視習慣的做法更能吸引各種特定的客群群。

設計原則

公器性原則

新聞媒介是社會之公器,是全體公民窺視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管道。當代電視新聞媒介肩負著反映世紀之交人類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監測、對自身生存狀態的關注、傳承文明、普及教育科學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重任,因此在當今中國利益集團和價值觀現多元化的新形勢下,要堅持為社會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服務的宗旨,反對公器私用,反對商業團體、社會上的小集團和個人利用新聞謀私。

市場化原則

在傳播競爭時代,一切有效傳播的關鍵在於以“客群本位”來整合傳播內容,配置新聞資源,將堅持正確的新聞取向與尊重觀眾、尊重收視率和尊重傳播市場有機結合起來。

法制化原則

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是中國的既定國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新聞頻道一方面需要享有法定的報導權、評論權、監督權,新聞處理要符合法制要求,一方面必須在法律法令政令允許的範圍內開展新聞業務和經營活動,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尊重公民個人的基本權益,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與此同時,在新聞頻道內也要形成依法和遵守科學的規章制度的習慣。

國際化原則

在國情和社會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積極與國際通行的新聞傳播方式接軌,認真學習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避免低水準、低層次的重複摸索。在新聞業務上奉行新聞與宣傳分離、報導(呈現事實)與評論(發表意見)分離兩個基本原則,實現常規新聞的通借和互用。

整體性原則

欲實現經常的新聞直播並能保證隨時開展新聞直播、插播和作現場同步報導,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新聞管理機制,即新聞資源的整合機制。只有實現全台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才能有整體的新聞頻道意識,才能提高快速報導和直播的能力,統一協調各新聞欄目對重大事件作連續跟進追蹤報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鎖定頻道”。具體而言,可將台內9個頻道的新聞力量凝聚到新聞頻道上來,可統一計畫統一調度,一台攝像機採訪的新聞,各頻道各欄目如需要都可以使用,實現新聞共享,還可以建成立統一的新聞選題策劃系統、新聞資料管理系統、新聞採訪傳送網路。新聞頻道還可以把台內外的力量合到一起,中央台及各地方台遇有重大新聞事件,可以通過微波、衛星、轉播車、移動衛星站、電話以及網際網路等各種傳送手段及時地把新聞插到新聞頻道播出,實現全國電視新聞網的聯合。

(1)整合和合理配置新聞資源,打破部門所有制;

(2)統一全體採訪、編輯、製作、播出人員的新聞評價、選擇和播出標準,實現真正的專業化;

(3)高效能的新聞生產與規範的市場運作有機結合;

(4)調動和儲備與新聞生產相關的其他資源,建立和完善新聞選題策劃系統、新聞資料管理系統、新聞採訪傳送系統。

全天候原則

(1)在新聞編播標準統一的前提下形成新聞生產的24小時高效流水作業;

(2)建立便於統一新聞標準和內部交流、銜接的“大平面”(即新聞編輯室Newsroom)。

有序性原則

(1)動態新聞優先、突發新聞優先、現場直播優先;

(2)科學劃分時段,配置相應的新聞和節目資源:

(3)標準時段(小時)劃分:正點新聞優先。

開放性和互動性原則

(1)節目與節目之間的互動:提高資源的再利用率;

(2)新聞生產與經營創收的互動:節目內容和時段與廣告資源的有機配合;

(3)與觀眾的互動:創辦每日專門節目反映觀眾的理性和建設性意見;

(4)與其他媒介的互動:交流;交換;買賣;

(5)與製作公司的互動:形成規範的商業關係。

最最佳化原則

根據已經確定的頻道宗旨和基本定位,在整體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下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

方針

1、堅持以國家利益為準的輿論方向,但要用事實說話,避免單向宣傳灌輸式的主觀報導。

2、忠於事實。

(1)事實與評論分離;

(2)重要事實應以當事人的表述呈現出來,避免報導者主觀臆斷;

(3)呈現的新聞應不含報導者的感情色彩;

(4)平衡而公正地呈現問題的全貌,防止倚輕倚重;

(5)監督性報導必須採訪到被監督當事人;

(6)給予報導所涉及的雙方回應的機會。

3、正確性與可靠的訊息來源在事實與評論分離的基礎上,保證所報導事實的正確性以及有助於實現正確性的可驗證性,將可以看到的、有實際證據支持的、而且又是經過認可的事實傳遞給公眾,因此人的心理活動一般不能直接報導。

4、平衡處理信息編輯和記者有義務去除記者的個人好惡與偏見,與新聞事件保持一定的專業距離,對事件或議題的各種不同立場,應該妥善作出衡量和比較,避免呈現一面之詞。

5、反對報導偏見在不違反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恪守“客觀、公正”原則,抵禦私利政治集團和商業集團對新聞傳播的干擾,凸顯中央電視台作為中國第一新聞媒介的社會公器形象。

社會評價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開播,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新聞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總量上有了急劇的擴張,並適應了資訊時代社會和公眾對新聞信息的不斷需求。(孟建、張頌評)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堅持了正確的導向,準確地傳達黨中央的聲音,使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通過宣傳變成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堅持了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進一步落實‘三貼近’,增強了電視宣傳的時效性、針對性、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孟建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