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第一鐵路橋遺址

中國黃河第一鐵路橋遺址

中國黃河第一鐵路橋遺址距鄭州市區28公里的古老黃河上,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內。

距鄭州市區28公里的古老黃河上,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內。
1896年,清政府批准鐵路督辦盛宣懷興建盧漢鐵路,在鄭州北部的黃河上架橋已迫在眉睫。這么大的工程對清政府本身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當時委託了比利時公司。比方承建鄭州黃河鐵路橋的技術負責人是沙多。
1900年,清政府請德、美、意三國專家到現場察看,選定大橋橋址,其北岸從沁河到橋址有大壩防護,南岸邙山頭土質堅硬,是河道的天然屏障。1901~1902年開始設計,因河水分南北槽,中間為一沙地,故設計兩側各為25孔31.5米的下承鋼鈑梁。全部橋墩103台,各由8根管樁組成;在桁梁與鈑梁之間為對渡墩,共兩個,各由14根管樁組成,橋面為直線,平坡。
從勘察橋址到設計圖紙整整用了4年時間,後經多方論證,又拖了3年。比利時公司動工興建黃河上第一座鐵橋,已是1903年9月1日。正式開工後,建橋所需的材料、機具均通過漢口用馬車、牛車、人力車轉運到工地。沒想到,基礎施工在灘地進行時,管樁入土深度13~16米,以水泥砂漿填實,結果一夜之間被洪水沖歪了38個橋墩。技術專家立即商量解決方案,最後採用拋投石籠的辦法,才保證了橋墩的牢固。
1905年2月1日大橋竣工。從此,京漢線的火車由漢口始出,經停鄭州,通過鄭州黃河鐵路大橋,達終點北京盧溝橋站。
飽經滄桑屢遭毀壞
比利時人耗時近10年修建的鄭州黃河鐵路大橋,總體算下來也就運營了10年,因為工程質量問題,大橋自身開始老化。
1925年1月12日,一則震驚中外的訊息在鐵路線上傳開:鄭州黃河鐵路大橋因設計問題,橋樁不堪重負,致使兩節客車墜入河中,300餘人死亡。
而因為鄭州黃河大橋為南北通道之咽喉,戰爭之要塞,在戰爭時期的毀壞更是接二連三。
1927年春天的直奉戰爭,張學良攻打守橋的吳佩孚部下,炸毀了大橋的第10孔梁。
1930年,蔣閻馮大戰,馮部又炸毀了橋的第16孔梁。
1938年,國民政府軍炸毀了部分橋墩,並將南端42孔鋼樑運往湘桂及黔桂鐵路使用。
1948年10月22日,劉鄧大軍解放鄭州的城外之戰,率先切斷了駐鄭蔣軍北逃路上的黃河大橋;橋上橋下炮火轟鳴,殺聲震天,大橋成為兩軍必爭之地,國民黨軍隊對大橋進行破壞。
被國務院批准永久留存
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主席到鄭州視察。當他走在這座由比利時人修的黃河鐵路大橋上時,對陪同他的鐵道部部長滕代遠說,一定要修我們自己的橋。但是,新中國剛成立,我們還沒有經濟實力修建這樣的鋼鐵大橋。河南省政府只能對這座貫通南北的黃河鐵路大橋進行多次修復。
重大的修復是1956年,當年8月5日,周恩來總理親自視察修復的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修復通車一年多,大橋經受了黃河大洪峰的考驗。1958年7月17日,黃河花園口出現歷史罕見的特大洪峰,流量達每秒22300立方米,有5個橋墩出現險情,鄭州黃河鐵路大橋11號橋墩被洪水沖毀,相鄰兩孔橋身塌落水中,京廣鐵路中斷。第二天,周恩來親臨黃河南岸視察黃河險情。經過15個晝夜的戰鬥,黃河大堤化險為夷。8月1日,大橋修復通車。
從1948年到1958年,這座黃河鐵路大橋經歷了10年維修,繼續“服役”10多年。
1969年10月,鐵路大橋又擔負起通汽車的任務。當時對橋面進行改造,加鋪了鋼筋混凝土板,供南來北往的汽車直接通行。
1986年10月,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建成,第二年國務院批准將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拆除,南端5孔160米作為歷史文物保留下來。
從建成通車到作為歷史文物共經歷84個年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