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魯迅學通史上卷

一、魯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三、魯迅雜文最初的精神反彈 三、魯迅雜文不同的精神回應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精裝: 73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40646497
條形碼: 9787540646493
尺寸: 20.6 x 13.8 x 5.2 cm
重量: 762 g

作者簡介

張夢陽 男 1945年3月生於甘肅天水,祖籍山東臨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在北京二中讀六年中學,從韓少華、潘遜皋、陸庭棟等老師處受益頗深。1964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革”中畢業分配到農村教書,在艱苦環境中仍堅持讀書、寫作。1979年在林非等老師幫助下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攻魯迅學,20餘年來從未敢有絲毫鬆懈。主要著作有:《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主要編者)、《阿Q新論---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精神典型問題》、《悟性與奴性---魯迅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國民性”》、《靜齋夢錄》;新撰論文有《阿Q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典型問題》、《魯迅傳記寫作的歷史回顧》等;譯著有《中國人氣質》(與人合譯)。現正撰寫《中國魯迅學通史》,並準備創作反映20世紀中國學者精神歷程的長篇小說《濁世清夢》。

內容簡介

《中國魯迅學通史——20世紀中國一種精神文化現象的巨觀描述、微觀透視與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
上卷 主要界定魯迅學和魯迅學史的概念和內涵,闡明研究魯迅學史的意義以及本書的框架與要義;從巨觀上描述作為20世紀中國一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魯迅學的發展史。
下卷 從微觀上透視魯迅學研究的一些專題,對《野草》學史、阿Q學史、狂人學史、《故事新編》學史、雜文學史等主要專題學史進行學術梳理;對魯迅學中魯迅本體與魯迅映象的關係、學術哲學問題以及魯迅學與20世紀中國精神解放、思維變革的雙向互動進行理性反思。
索引卷 20世紀中國魯迅學論著資料的要目索引,分為編年索引、專題索引,分別按時間順序和學術專題編排,便於檢索。
本書僅止於中國內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個別特例外暫不涉及。

媒體評論

序言
林 非
像魯迅這樣蘊涵著異常深刻的思想,並且還時刻關懷著整個民族的命運,從而對於後代的許多讀者都充滿了強烈震撼力量的作家,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甚或在幾千年以來的整部世界文學史中也無疑是相當罕見的。正因為是閃爍著如此奪目的光芒和含蘊著如此熾熱的感情,所以當他剛開始披露自己的作品時,就觸動了同時代的一些敏銳的思想者,使他們迫不及待地發表出自己具有真知灼見的評論來。從這樣篳路藍縷的起點,逐漸地擴大開去,於是就將對於魯迅的研究迅速地推向了廣闊與深邃。在這前後的幾十年中間,曾經出現過數不清的論文與著作,用“汗牛充棟”這樣的詞來加以形容的話,也是絲毫都不算誇大的,這樣就形成了一部魯迅研究的歷史。
不過長期以來,這部歷史基本上還是處於零星、分散和自足存在的狀況,很少有不怕艱難與困苦的探索者去認真地加以蒐集、梳理、分析和綜合,然後再胸有成竹地描繪和展示出這部客觀上早已存在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令人信服地指出它所獲得的成就與存在的不足,並且從時代的高度指出它今後攀登的方向與步驟。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十餘年來,已經出現了像袁良駿、杜毅伯、王富仁和王吉鵬等著名學者,以李白《蜀道難》中那種“百步九折縈岩巒”的氣概,在魯迅研究學術史的這個領域之內,作出了不少具有開拓性的建樹。夢陽先生正是在他們的此種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寫成了《中國魯迅學通史》這部篇幅更為浩繁和內容更為豐富的論著。他開宗明義地標出魯迅學是20世紀一種傑出的精神文化現象,表示要從科學的學理精神出發,進行巨觀的描述、微觀的透視與理性的反思。正因為夢陽先生的這部著作很好地貫徹了自己的這些主張與構想,所以就清晰地顯示出了高屋建瓴的氣勢和鞭辟人里的風采。
夢陽先生所標舉的學理精神,確實是決定著任何一位學者的論著是否取得成就抑或陷入謬誤的根本性的關鍵。說起學理精神來,似乎已經在諸多的議論中間,被渲染成一個很玄妙的話題了。如果要對它加以簡單明了的敘述的話,其核心和重點肯定在於必須全面地掌握自己所要研究的客觀對象,對此進行層層滲透的比較、分析和綜合,然後得出自己獨創與深入的思想見解來。只要像這樣堅定地去身體力行的話,其實也是不難做到的。從夢陽先生很有系統的闡述中,確實可以看出他是緊緊地抓住了這一點的。
這樣的一種學理精神,在中國古代早就歸納成為“實事求是”的概念和原則。這齣於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傳》,其意正是要憑藉實證,以求得事物的真相。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里說,“本朝學者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有科學的精神”。他在《清代學術概論》里,更是具體地闡述了為貫徹此點而進行的四項程式,認為“凡今世一切科學之成立,皆循此步驟”:(1)“留心觀察事物,覷出某點某點有應特別注意之價值”;(2)“凡與此事項同類者或相關係者,皆羅列比較以研究之”;(3)“比較研究的結果,立出自己一種意見”;(4)“更從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證據,證據備則泐為定說,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千百年以來,凡是取得了成就和產生過影響的學術論著,無論是標榜什麼樣的口號,追逐什麼樣的新潮,倡導什麼樣的方法,總都不會違背此種科學的治學精神與原則。因為如果離開了這個把握自己所研究的客觀對象的基礎工程,當然就不可能由此生髮出應有的結論了。
古代羅馬的政治家和哲學家西塞羅在《論學園派》中認為,“最可恥的事情莫過於還沒有認識就先肯定下來”,這是說得極為中肯和嚴肅的話語。如果不將自己研究的任何對象都囊括無遺地收集在一起,又怎么可能對它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又怎么可能從中得出準確的認識和結論來呢?拋開了這種科學的精神和方法,不通過艱苦求證的努力,卻信口開河地亂說一通,還以此來欺世盜名,這不正像西塞羅所指摘的那樣,是一種“最可恥的事情”嗎?像這樣完全違背了正當的研究程式,隨心所欲地編排和炒作一些連自己都稀里糊塗的文字,在當前的某些傳媒渠道中也還是屢見不鮮的。更為不堪的是有些無聊透頂的文字,競充滿了輕薄和下流的謾罵,這只能是暴露出謾罵者本身人格的卑劣與無恥。
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工作,確實是必須嚴肅地貫徹著一種科學的學理精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里曾這樣說過,“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這就對於研究工作的整個程式和它最終的目標,都作出了簡明扼要的概括。從研究對象林林總總的表現中間,找出他們所具有的豐富而複雜的內在的聯繫,因此就可以更好地判斷出此種歷史進程中的各個方面和部位,在哪裡存在著正確抑或謬誤,收穫抑或欠缺,長處抑或不足等等,像這樣高瞻遠矚而又細緻人微地總結著歷史的進程,就可以給予人們許多經驗與教訓、啟迪與鼓舞,以便更好地向著合理和健康的境界邁進。對於包括魯迅研究在內的任何一種學術史的研究,以及對於魯迅的本體的研究,自然也都是應該如此進行的。這樣就能夠有理有據地闡述各種研究對象所作出的貢獻,以及還存在的不足或缺失,並且再從此出發更深入一步地去分析其歷史的原因。像這樣憑著科學的學理精神去進行探索的學者,當然就不會盲目和奴性地崇拜,也不會無知與狂妄地叱罵,而是要以畢生的精力去誠實地撰寫出儘可能接近於歷史真相的著作來。
由於在整個20世紀研究魯迅的這部歷史中間出現的論文與著作實在太多了,如果全部都要加以蒐集和披閱的話,得花費多少光陰啊!攀登知識與藝術的山峰,這本來就是一樁談何容易的事情,必須充滿無窮的勇氣,保持恆久的毅力,凝聚和發揮出自己渾身的才智,經歷著訴說不完的艱辛和困苦,從而才有可能取得珍貴的收穫。正當夢陽先生廢寢忘食和全神貫注地投身於這項學術研究時,他競還遭遇了種種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這些坎坷不斷地折磨和考驗著他奮鬥的意志,更增添了他在學術道路上發起衝刺的難度。然而夢陽先生始終都以自己堅定不移的毅力,不屈不撓地在魯迅研究的領域中跋涉前進。正如唐代詩人賈島在《劍客》一詩中所說的“十年磨一劍”,這真是何等的苦楚,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氣概!然而夢陽先生還遠遠地不止於此,他在自己深深摯愛著的魯迅研究這項工程中間,竟前後擲下了二十餘年的功夫,不住地摩挲玩味,沉思冥想,真是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先是編纂出篇幅巨大的《1913一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接著就開始從事這部《中國魯迅學通史》的撰述,終於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目錄

緒論
一、魯迅本體與魯迅映象——20世紀中國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現象
二、魯迅研究的科學形態——魯迅本體的趨近性還原
三、魯迅學——科學形態魯迅研究的學科化形態
四、魯迅學史——魯迅學緣起、發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轉換、變遷的歷史
五、本書的框架結構及其要義巨觀描述
第一章 魯迅出世:中國精神文化界的驚雷 (1919—1925)
一、魯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二、《狂人日記》——魯迅第一聲吶喊的精神震撼
三、魯迅雜文最初的精神反彈
四、《阿Q正傳》問世時的精神效應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對《吶喊》的評論
六、魯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七、小結
第二章 魯迅權威地位確立後在精神文化界的反響 (1925—1927)
一、魯迅權威地位與世界聲譽的確立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鳴
三、魯迅雜文不同的精神回應
四、狂飆社尼采精神與魯迅精神的碰撞
五、對魯迅文體的初步總結
六、兩本魯迅研究論集的出版
七、茅盾的《魯迅論》—一魯迅映象的第二次總結
八、小結
第三章 從“革命文學”的論爭到瞿秋白的總結 (1928—1933)
一、刨造社對魯迅的討伐及其精神教訓
二、錢杏郵的魯迅論及其精神癥結
三、馮雪峰的魯迅觀及其精神依據
四、林語堂魯迅觀的精神視角
五、魯迅平民精神與梁實秋貴族化精神的衝撞
六、李何林編的兩本集子與奇人邢桐華
七、對魯迅作品的學術分析
八、文學史論著和國外漢學著作的魯迅論
九、瞿秋白《序言》的精神總結
十、小結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