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耳之鄉

中國銀耳之鄉

通江縣是世界銀耳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素有“一府三鄉”的美稱——“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中國銀耳之鄉”、“溶洞之鄉”、“紅軍之鄉”。1995年3月,通江縣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史為“中國銀耳之鄉”。

地區簡介

通江縣位於四川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線上。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市,南接平昌縣,西與巴州、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云:“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衝要”,東扼“蜀楚咽喉”。

古屬巴國,秦屬巴郡,西魏置縣,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員面積4116平方公里,轄14個區(鎮),79個鄉(鎮、辦事處),人口80.2萬,素有“川陝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美譽。

通江銀耳

我國的人工銀耳栽培技術始於清代光緒二十年間,但是早期的銀耳都處於半野生狀態,當時的耳農每年把樹木砍下,靠天然孢子接種,每百公斤段木只能收到乾耳50-100克。通江銀耳是我國著名特產,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用價值。巴中市通江縣氣候溫和濕潤,最適合食用菌的生長,也是銀耳的發源地。通江縣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銀耳栽培歷史,現有耳林資源7多萬公頃,年產銀耳60萬千克,當地還開發出了銀耳食品、銀耳飲料、銀耳保健品、銀耳化妝品等一系列的周邊產品,年產值高達1億多元,已成為通江縣城的經濟支柱產業。

銀耳是通江的自豪,也是通江人的奉獻,作為一種知名度非常高的珍貴保健食品,通江銀耳早在明代就享譽當世。上世紀初,已銷往世界各國。據《史書》記載,明代嘉靖皇帝朱厚聰,由於常服“丹藥”心神煩躁,徹夜難眠,後來得一大臣推薦服用通江銀耳後便覺得心神安定,精神提倍,從此銀耳便成了明代皇帝及以後很多皇帝的養生益年的貢品。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醫學家和營養家進一步對通江銀耳做出了研究,通江銀耳子實體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多糖體、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鐵、磷、鈣、鎂、硫等微量元素。同時又含12種人體需要而可以在體內合成的“非必需胺基酸”。入人肺、脾、胃、腎、大腸經,有滋陰補腎強精、潤肺生津止咳、清熱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嫩膚美容抑癌等功效。主治肺熱咳嗽、肺燥咳嗽、虛癆咳嗽、久咳喉癢、痰中帶血、久咳傷絡、肋痛及肺癰、肺萎、月經不調、肺癆、胃炎、大便秘結、大便含血、水瀉、痢疾、面部黑斑、癌症、腫瘤等病症。

在一九九一年首屆通江銀耳節上,通江銀耳以其悠久的歷史、舉世矚目的優點和獨特的栽培工藝,博得了國內外數千客商的一致讚譽,並獲得來自港澳台以及其他地方商人的投資和認可。二00四年的首屆洞鄉銀耳節上,通江銀耳博物館的成功面世,首次向世人系統地介紹了銀耳的起源、發展、生產以及貿易歷史。

通江銀耳外形似雞冠花,呈米黃色,約有透明的感覺,膠質濃重。其最早的發源地在涪陽——陳河的九灣十八包,用耳農們話可以把銀耳的起源解釋為 “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因為通江銀耳是在一種奇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孕育出來的,所以,有專家說:通江銀耳是天地靈氣所化育,日月精華之結晶。在九灣十八包的山水間,每當日落之後,縷縷地氣從草叢中冉冉升起;同時,團團霧氣也徐徐自天而降,到子夜時分,地氣和霧氣相互交接,融匯而成棉花狀的白色雲團,在樹林間翻滾,在山坳里扭結,變幻成各種稀奇古怪的形態,景色十分壯觀,簡直就是《易經》所謂的“天地交泰”的形象呈現。這個過程一直要持續到第二天十點左右,雲團才慢慢散開,形成薄霧,最後完全消失。下午日落之後,又開始重複上述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