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秦漢史

中國通史—秦漢史

《中國通史—秦漢史》,是傅樂成編著一部書籍。

中國通史—秦漢史
字 數: 144000
版 次: 1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編輯推薦

台灣繼錢穆之後最有成就的歷史學家傅樂成領銜主持
台灣、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最為暢銷的中國通史普及類著作首次引進大陸
傅樂成先生主編的這部通史,是由他牽頭,組織六位台灣史學界第一線的青壯年俊彥編寫的。每個人都是學有專攻的史學家,按自己的研究領域,撰寫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後由傅樂成先生統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實的著作,不像我們這邊僅僅是編寫。應該說,這套通史的作者,各個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足備。書成之後,在話語圈裡,影響巨大,長期以來,既是愛好者的案頭書,也是大學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從中得到教益。有人說,這套書是典型的台灣國語,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讀來如飲醇釀。其實,在我看來,這套書最大的特點,是有見地,不人云亦云。敘述簡單、乾淨,能把很複雜的事情,三言兩語道個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潤多年,看過不知成億字的資料,斷不能為此。
——張鳴

內容簡介

全書每卷十餘萬言,共九十餘萬言。書中運用了一些文言文詞句,表達簡潔通暢,讀之如飲醇釀。且每位著者對書中所述歷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獨到精闢之見解,貴在不人云亦云。此外,這套簡體版的《中國通史》還配了多幅珍貴的史料插圖和戰爭地圖,以便於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歷史的全貌。
本書刊行於1978年,成書之後即在話語圈裡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學愛好者的案頭必備之書,一些高校亦將其作為常用教材,甚至有學者亦能從中獲益。

作者簡介

傅樂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號秀實,山東聊城人。著名史學家。1940年考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後赴台灣,執教於國立台灣大學。195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 在任教的十幾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課外,還在同仁、輔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講課,併兼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主持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漢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學嚴謹、平易近人,對秦漢、隋唐史的研究頗有建樹。他一生著述甚豐,皆為史學論著,影響較大的有《秦漢史論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學論著有的被譯成英、日、韓等國文字,是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高等學府學習中國史的必讀之書。 傅樂成終身未娶。關於傅先生的感情問題,有這樣一個“典故”。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報》社任主筆,與在“中央圖書館”任職的傅樂成交往甚篤,且談鋒如昔。當時“異常放蕩怠惰”(傅自語)的傅樂成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小姐,對她極為愛慕,卻難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樂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場。當時殷海光興致勃發,大談時局,口若懸河,那位小姐在一旁聽得出神。殷海光走後,傅先生愛慕的小姐對他說:“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樣好的學問,我一定嫁給你。”傅樂成受不了這番“刺激”,決心翻譯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進取之心。後來那位美麗的小姐還是沒有嫁給他,但若干年後,從耶魯學成歸來的傅樂成寫出扛鼎之作《中國通史》,被譽為“不可忽視史學家”。

目錄

第一章 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
第一節 秦帝國的統一
第二節 秦帝國的覆滅
第三節 楚漢相爭
第四節 休養生息的時代(漢惠帝~景帝)
第五節 波瀾壯闊的有為時代(武昭宣三朝)
第六節 西漢中衰與政權結構的變動(元帝~王莽篡漢)
第七節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夢
第八節 東漢政權的發展(光武明帝時代)
第九節 東漢政權的轉換與崩潰(和帝~獻帝)
第二章 漢帝國與邊疆諸民族的關係
第一節 北亞遊牧帝國的盛衰
第二節 西域的開拓運動
第三節 南徼諸蠻的開闢
第四節 東北亞的綏服
第五節 西羌的熾盛
第六節 北亞草原的遞興勢力
第三章 漢代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一節 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
第二節 兩漢的土地與農業
第三節 兩漢的官私手工業
第四節 商業經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四章 漢人的學術與信仰
第一節 兩漢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第二節 經學史學與諸子學
第三節 文學與造形藝術
第四節 科學研究與發明
第五節 本土宗教的創立

精彩書摘

秦始皇這位掀天揭地的巨靈,在精神肉體兩方面顯然都很特殊。策士尉繚形容他的體貌是蜂鼻(馬鞍鼻)、長目、摯鳥膺(雞胸)、豺聲,生理極其怪異,卻又孔武有力,精力過人。他幼時隨母親在趙國度過一段逃難的困苦歲月,相當受人輕視。少年繼承大位,看到母親的恣肆淫放,又經常處在政變篡弒的疑懼中,精神發育自難正常。所以在親政之後,立即圖謀報復,建立自己的威嚴。恰巧秦國傳統的法家路線,強調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要發展絕對獨裁的意志,不會有任何阻礙,結果便養成了“少恩而虎狼心”的殘忍暴戾性格,以及予智自雄、率意任性的自大狂心理。
君道方面,他極喜韓非的書,將法家統治術推廣到極致, 又部分採取墨家“力疾躬行”的主張,將其實踐到了極端。他一切都要親自動手, 每天規定要批閱一定分量的文牘, 直到完事, 才肯休息。丞相大臣都是備員,中央雖有“廷議”的制度, 但不過是體貼旨意, 應時做傳聲筒而已。獄吏是他統治天下的工具,一切反抗勢力,他都以嚴刑峻法壓制,誰要敢拂逆這位空前大獨裁者的心意,除了斷頭滅族,沒有第二種下場;即使是他自己的嫡子扶蘇,也因為勸他不要對儒生繩以重法,而使得他勃然震怒,立即將扶蘇斥派到北邊去監軍。他既如此專制,當然討厭儒家修齊治平那套理論,最痛恨人民批評他的政事,所以不讓人民有說話的餘地,學者們談論詩書都要殺頭,以古非今就更不得了,非夷滅三族不可,他鉗民之口的厲害,獨一無二。因此在他的朝廷之中,哪裡有什麼真正的忠臣義士,他所樂用的是李斯那般善窺顏色的變節漢,以及趙高等諂諛取容的刑腐之餘,這樣的君道政事,哪裡能夠久長?
從宇宙觀來說,他是一位多神論者,相信天神地祇人鬼無所不有。封泰山、禪梁父,聽信一般方士的鬼話,求神山尋仙人,覓不死之藥,迷信的濃厚程度實在驚人。
他驕狂自大的性格也充分表現在宇宙觀方面,他認為自己是至上神的化身,他的天下也應該萬世不變,在他之後,要二世三世千萬世傳之無窮。有趣的是他卻相信了鄒衍推演朝代循環變化的“五德終始說”。但這似乎並不矛盾,因為他相信他有能力可以使水德永遠支配天地,不再轉移為土德。同時他以為即使鬼神也應該對他敬畏,他的責罰同樣施於人世之外,例如廿八年(前219),他南巡渡長江至湘山,遇到大風,他認為是湘山之神搗亂,便派刑徒三千人把湘山的樹木砍伐淨盡以示懲罰。卅七年(前210),他夢見與海神作戰,於是命令入海者攜帶捕巨魚的工具,自己用連弩等候大魚出來射之。在他的心目中,天地萬物都必須逢迎他,人民自不必說。
他的人生觀是非命主義者,他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因此想永遠長生,於是竭力營求不死之藥,這位專橫不可一世的人物,竟被一些狡獪的方士玩弄於股掌之間,三神山不死藥一一幻化成了煙霞。等他病得要死的時候,依然惡言死,群臣莫敢在他面前說個死字。他既怕死,於是戒備嚴密以防他人暗算,他的行蹤神出鬼沒,在鹹陽二三百里範圍之內的離宮別館,都有地下通道相連,他所在的地方有人泄漏便要犯死罪。有一次他行幸梁山宮,從山上望見李斯車騎很多,頗不高興,侍從中有人暗中通報李斯,李斯便減少車騎,始皇查不出泄密的人,便把當時在場的侍從全部殺掉。就因為這樣極端秘密主義,所以他在沙丘死了以後,屍體腐臭,李斯、趙高可以用鮑魚臭來掩蓋氣味,居然也無人敢於懷疑。他同時又是一位縱慾主義者,敢於極端享樂,過著窮極奢靡的生活,浸潤在銷魂蝕骨的聲色中,廣造宮室、五大巡行都是他的空前大享受。從迷信鬼神、縱慾非命的方面看來,他充分具有神仙家及末流道家縱慾派的思想、色彩,光怪陸離。
他的生活奢靡得像個典型的敗家子,但天賦精力過人,又使他能夠勵精刻苦、專心一致做個興業垂統的雄主。他有生之年用盡心思來防止國內外反對勢力的復起,措施已如前述;十二年間五大巡行,僕僕風塵,到處刻石自頌功德。種種舉動的著眼點,無非要樹立“子孫萬世之業”。同時他覺得自己的勞碌,無非是為著百姓的安寧,他一再強調自己“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憂恤黔首、朝夕不懈”,他期望百姓視他不僅是一個英君,而且“功蓋五帝、澤及牛馬”,是一個聖主。全沒想到他的一切豐功烈績,乃是黔首的血淚造成的,誰給他去築長城馳道、鑿鴻溝靈渠?誰給他去冰山雪海的北地草原征伐匈奴、戍守邊塞?誰給他去蠻煙毒瘴的南荒平百越戍新郡?誰給他建宮殿造陵寢,滿足他私人的侈心?誰給他開山填溪運糧轉餉?這些都是他所憂恤的黔首,在鞭撲逼迫之下所貢獻的血汗勞力。誠然,他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皇朝,樹立了中國幅員與組織的規模,他的威烈赫赫驚人。但他不該驕任酷罰,以天下為刑獄,無窮無盡地濫用民力,以致“強秦”措施,變為“暴秦”政治;他的成就固然高,但也為秦朝積蓄了太多民怨,在他生前,已有滄海君在博浪沙的殂擊與東郡隕石落地,詛咒他速速死亡,臨到他死後,民怨沸騰就一爆而成了燎原的怒火,一發不可收拾了。
早在劉邦初入鹹陽的時候,蕭何即直奔秦丞相府中,收取了府中所有的圖書檔案簿籍公文,由此得知天下的地形關塞、戶籍錢糧,為劉邦獲得了一項珍貴的政治資本。劉邦本來也受秦宮奢侈綺麗的誘惑,飄飄然陶醉在歌台舞殿、長橋臥波、美女如雲之中,但由於樊噲、張良的諫阻,他便能立刻覺悟,當時在項羽帳下的范增已驚覺他“志不在小”。接著劉邦向秦民宣告“約法三章”,廢除秦朝的苛法,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前來貢獻。次年,漢軍乘東方變亂,第二次進占關中之後,又把過去供秦朝皇家遊獵之用的苑囿園地,讓給人民墾耕為良田,並大赦罪犯,這些惠政贏得了秦民熱烈擁護。反觀項羽初入鹹陽,便大肆屠城,及見宮室堂皇富麗,赫然震怒,一把無情之火延燒三月,將三百里離宮別苑燒成滿目淒涼;然後縱兵掠取寶貨婦女東歸,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感悲憤;後來田榮叛變,他以武力擊平後,又重演阿房宮故事,把三齊地方的城廓屋室夷平淨盡,降卒全數活埋,齊人絕望之餘,越加極力反抗;他狙殺義帝,又使原來忠於他的諸侯,對他信心動搖。項羽縱然英雄無敵,但是人心盡失,以致怒火燎原,使他顧此失彼,撲救不暇,終至逼他走上潰敗的險路。
民心之外,劉邦集團的其他條件也較項羽優越:經濟方面,邦擁有關中膏腴之地,富力雄厚,蕭何又長於支援供輸,所以劉項前期交戰中,劉邦雖然屢次失利,但是後方穩固,糧餉兵卒不斷補上前線,終能轉危為安;而項羽則缺乏鞏固的後方,糧道常被彭越等切斷,在漢四年(前203)已經有兵疲食盡之憂了。政治方面,劉邦豁達大度,善於用賢,能夠籠絡一切反項力量,以壯己勢;項羽則剛愎自大,不通權謀,以致常為劉邦所乘,利用其缺點分裂內部,如英布本為項羽麾下大將,范增為項羽唯一謀士,都因為劉邦分化計策的成功,而與項羽決裂。軍事方面,劉邦的嫡系部隊一向勝少敗多,但他能和韓信、彭越等友軍密切配合,牽制項羽軍力,使其首尾失顧,疲於奔命。
五年(前202)十二月,項羽勢蹙孤窮,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項羽率百餘騎突圍,南至長江西岸的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從人殆盡,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這位身經大小七十餘戰,豪氣蓋世的霸王,便在“此乃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喑嗚悲嘆聲中,從容自刎而死。
項羽既殺身灑落,擾亂數年的戰局,至此告一段落。六年(前201)正月,諸侯擁立劉邦為帝, 同年二月,劉邦即位於定陶附近的汜水之北,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天子,史稱漢高祖。
高祖即位後,名義上全國又告統一, 但事實上仍是分裂的,因為他得天下,借重諸侯的力量極多,為了酬勛起見,不得不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即韓王信、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這七國掩有黃河下游及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盤,勢力極為雄厚。劉邦分封他們乃是迫於舊日的成約和當前現實形勢,而內心對此不免時感威脅,尤其對於韓、英、彭三人的將才更是畏忌,因此苦心積慮要把他們消滅。從六年(前201)到十二年(前195)之間,他再度兵戈戎馬,演出了一場殺戮功臣的慘劇,除了一個無關緊要的長沙王吳芮外,其餘六國均被誅滅。
消滅異姓王同時進行的,便是劉氏子弟的分封,高祖先後分封了九個王國,即楚、荊(吳)、代、齊、趙、梁、淮陽、淮南、燕。至此天下大體全歸劉姓掌握。他為了防止異姓王國的再起,乃與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陳平等舉行一次秘密盟會,約定“非有功不得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誓”。
劉邦自四十八歲,沛上起兵,五十一歲入關滅秦,五十五歲滅項羽而有天下,接著與諸王衝突,平定反側,一生席不暇暖,奮鬥極為艱苦。到了功成業就,已是桑榆晚景,反而覺得空虛悵惘,感慨叢生了。就在次年(前195),他終因積勞以致箭瘡復發而崩,享年六十三歲。臨死之前,猶念念不忘子孫鴻業,將國事託付給淮泗功臣集團的中堅人物蕭何、曹參,囑以輔佐惠帝,專力掃除煩苛,與民休養生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