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經濟現代化作為中國經濟止教材的主線,揭示影響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外因聯繫,《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立論翔實有據,重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科學性強。同時,吸收了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並融會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一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經濟現代化作為中國經濟止教材的主線,注意揭示影響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外因聯繫,力求使讀者能夠結合中國經濟現代化發展史實,加深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理解,認清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相互之間的緊密聯繫,增強對基本國情的認識,為進一步從事中國歷史和經濟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打下堅實基礎。《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立論翔實有據,重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科學性強。同時,吸收了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並融會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新意較多,是一部較為理想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

目錄

前言

一、關於經濟史學

二、關於《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課程

三、學習本課程的主要意義

第一講16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社會經濟概況

一、經濟發展與人口劇增

二、地主經濟與農民經濟

三、商品經濟發展新階段

四、在嚴格限制下中外貿易不斷擴大

第二講條約制度的形成及其對中外經濟關係的影響

一、列強侵華戰爭與不平等條約制度的形成

二、外國資本在華勢力擴張

三、中外貿易的主要變化

四、中國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

第三講清後期社會經濟制度變革

一、農民大起義的衝擊及清廷財稅制度的變化

二、洋務新政的成就與局限

三、“戊戌維新”的經濟變革主張

四、“清末新政”及近代中國第一次經濟立法高潮

第四講民國時期社會經濟制度變革

一、辛亥革命與第二次經濟立法高潮

二、國民革命與第三次經濟立法高潮

三、國民黨政府的國家資本主義舉措

……

文摘

第一講16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社會經濟概況

思考題

1.論述鴉片戰爭前300年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2.關於16世紀以來中國經濟中已出現現代化因素的觀點,您有哪些認識?從這些中國內部產生的現代化因素中能不受外來影響就發展出資本主義社會嗎?

3.如何看待18世紀中國的人口壓力及當時國人的應對措施?

4.如何評價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外貿政策?當時中國是閉關自守嗎?

一、經濟發展與人口劇增

16世紀(明代正德、嘉靖、萬曆年間)以來,中國農業有較大發展,糧食總產量由來盛世的464億斤增為嘉、萬時的696億斤,棉花種植較宋代大為推廣;手工業,特別是棉紡織業,也有明顯增長;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出現了大商人資本興起、工場手工業興起、財政貨幣化、開始推行押租制和永佃制、僱工對僱主的人身隸屬關係開始松解、大量白銀內流等經濟現代化因素。明中葉經濟發展加速了人口增長,16世紀時全國人口已突破1億,萬曆朝已達1.2億。但是到明末,中國遭遇嚴重天災人禍,持續數十年戰爭,使中國人口銳減數千萬,大片土地荒蕪,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清康熙朝中期時統一了蒙古、新疆、西藏、台灣以及雲貴、東北等各邊疆地區,並實行了中國封建時代最為成功的民族政策,使以往為處理民族矛盾而耗占的大量社會資源得以來加強中原地區和邊疆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聯繫,使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