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民族考古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雲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昆明”與“昆明文化”;西南地區的“大石墓”及其族屬;“摩沙”源流考略等。

作者介紹

張增祺,男,1936年10月生,陝西綏德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同年到雲南省博物館從事考古發掘及歷史、文物研究工作達40餘年。先後任雲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及研究員。主持過江川李家山、賓川牡羊村、呈貢王家營、安寧太極山等大型考古發掘9次。在文物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雲南教育出版社等已出版《中國西南民族考古》、《滇國與滇文化》、《晉寧石寨山》、《滇文化》、《滇國青銅藝術》、《雲南建築史》、《雲南冶金史》、《雲貴高原的西南夷文化》、《探秘撫仙湖》及《洱海區域的古代文明》三卷本叢書等專著14本;各種論文和考古報告100餘篇。共約530餘萬字。1992年被授予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授予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有突出貢獻老專家。至今仍筆耕不息,一如既往。

作品目錄

一雲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雲南多民族的形成(二)雲南古代民族的分類(三)雲南古代民族的分布與遷徙(四)雲南民族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二“昆明”與“昆明文化”(一)“昆明”的分布區域(二)“昆明文化”及其相關問題(三)“昆明”的族源三“雟人”——雲南古代的斯基泰民族(一)滇文化中的“雟人”形象(二)“雟人”即中亞地區的斯基泰民族(三)“雟人”的遷徙及演變四古代的“僰人”與“僰文化”(一)諸僰說質疑(二)僰為氐說新解(三)僰人的南遷與滇國的衰落(四)僰人——雲南白族的先民五西南地區的“大石墓”及其族屬(一)“大石墓”的分布與形制(二)“大石墓”所反映的文化特徵(三)“大石墓”民族的族屬問題(四)結語六“摩沙”源流考略(一)“摩沙夷”非旄牛羌(二)“摩沙”與“白狼”的淵源關係(三)納西族與“白狼”的淵源關係(四)餘論七“蒲蠻”非濮人(一)蒲蠻歷史源流(二)蒲蠻文化特徵(三)蒲蠻與孟高棉民族的區別八“哀牢”族源新議(一)關於“哀牢”族屬的幾種看法(二)“哀牢”的族源(三)“哀牢”與南詔的關係九雲南古代的“百越”民族(一)雲南的“百越”民族(二)雲南發現的“百越”文化遺物(三)雲南與兩廣及東南沿海越人文化的比較(四)雲南越人的變遷及其歷史原因(五)雲南越人的西遷與當地民族的關係十“濮”說(一)濮人的族屬(二)濮人的分布地區(三)滇池區域青銅器上所見的濮人形象(四)濮、越之通稱——僚人(五)仡佬族——濮人的直系後裔十一滇王國主體民族的族屬(一)有關滇王國主體民族族屬的幾種不同看法(二)滇王國的主體民族——百越族系中的一支十二洱海區域的古代民族與文化(一)洱海區域——多民族活動的歷史舞台(二)洱海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及其特徵(三)洱海區域的古代民族與考古學文化的關係(四)結語十三雲南青銅時代的“動物紋牌飾及北方草原文化遺物(一)一個需要繼續討論的問題(二)雲南青銅文化的“動物紋”牌飾(三)雲南青銅時代所見中亞及北方草原文化遺物(四)雲南“動物紋”牌飾及外來文化遺物的淵源(五)雲南青銅時代外來文化的傳播者十四雲南古代的漢民族及漢文化(一)秦漢時期的漢族移民(二)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中大姓”(三)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漢族人口(四)明代雲南的屯田制及漢族屯戶十五“莊踽王滇”的真偽問題(一)前言(二)楚國將軍和農民起義領袖均無開滇之功(三)從滇、楚文化的對比看莊踽王滇之真偽(四)莊踽王滇誤傳原因試探十六彝族的淵源及其形成(一)彝族的概況與特徵(二)彝族的淵源(三)彝族的形成(四)結論十七試釋西南古代民族的幾種特殊習俗(一)穿胸(二)儋耳(三)曲頭(四)木耳(五)折腰(六)赤口(七)尾濮(八)鼻飲(九)食人(十)飛頭(十一)羽人十八戰國至西漢時期滇池區域的西亞文物(一)蝕花肉紅石髓珠(二)琉璃珠(三)海貝(四)有翼虎錯金鑲嵌銀帶扣(五)獅身人面像十九雲南石寨山文化與越南東山文化比較研究(一)東山文化概述(二)石寨山與東山文化的比較研究(三)東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係(四)結論二十古代滇王國奴隸制社會的特徵(一)滇王國奴隸制仍保留有濃厚的原始公社殘餘形態(二)滇王國奴隸制的商品經濟很不發達(三)掠奪和戰爭中的俘虜是滇王國奴隸的主要來源(四)奴隸的占有和使用僅限於王室的個別生產部門和家內雜役(五)餘論雲南少數民族語言系屬表雲南古代民族源流概況表後記圖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