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
《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人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
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
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
《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韓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
飲茶蓋起於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北人飲之,殆在其後,外蕃有此物,尤為晚焉。前引《封氏聞見記》謂“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可為南北嗜好先後不同之證,因而外蕃飲茶,必在北人之後。同書又謂:“(飲茶)……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可知以茶與外蕃易馬,不始於宋,實始於唐,亦可見中國茶葉輸人外蕃,開始於唐。外蕃嗜好中國之茶蓋亦有故。
《宋史·職官志》雲:“(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飲酪,故茶而病於難得,專以蜀易上乘。”
《明史·食貨志》謂:“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與此正同。而陸游《南唐書》提及:契丹雖通商南唐,徒持虛辭,利南方茶葉珠貝而已。確係實情。北蕃好食肉,必飲茶,因茶可清肉之濃味。今蒙古人好飲茶,可為例證,不飲茶,多困於病,無怪其常以名馬與漢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團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價買之,宋張舜民《畫漫錄》雲:“熙寧中蘇子容使遼姚鱗為副,曰:‘蓋載些小團茶乎。’子容曰:‘此乃上供之物。’儔敢與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遼,廣貯團茶,自爾北人非團茶不納也,非小團不貴也,彼以二團易蕃羅一匹。”
似此唐代之回鵲,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國之藏古,食肉飲酪之民,亦莫不好茶。故至明代,對於挑河西寧一帶之西蕃,皆以茶馬為羈摩。
明代對於茶之貿易,雖不行專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斬,並立茶馬司,以便與西蕃交茶易馬。同時,又於產茶之地,十株取一,無主茶樹,十分取八,其對於茶之需要,可為盡心而為之,而要不外為“制服西戎之術”。由此可知,中國茶葉傳於外蕃,一方面因由於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於中國無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與之交易或為之羈摩。故茶自唐課稅之後,對內既為國庫所關,對外復為安危所系。
傳播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逐次傳播開來,最終遍及全國。到了唐代,有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茶為中國特產,或即原產地,後始傳播於東西洋,先述東洋日本飲茶風俗之起源。中國茶未入日本之前,傳說日本之高千穗椎葉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葉上妻,豐前之上毛由川,豐後之大野直人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為飲料與否及種植之與否?寂然無聞。
日本之有茶種系自中國傳人,當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諸帝之間,傳教弘道之請益僧留學僧不斷來唐,乃傳人茶種。前引當時來唐之最澄上人,歸國時,台州司馬口口曾煮茶為之餞別,即攜茶種至日,栽於江州阪本。或謂在奈良朝之聖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攜茶於參州藥王府內,顧其種得自中國與否,則不敢斷定。當茶種輸人之始,日人種之固少,飲之尤少。當時,營公作詩雖有“東方明未睡,悶飲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倉時代約百八十年間,飲茶風氣乃未開,它僅為貴族僧侶中之消費品。及仁安文治間,前後兩次入宋,榮西禪師回國,茶樹之栽植與飲茶之風氣,始遍及全國。
禪師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當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靈液,及秋歸國。攜茶以隨,種於肥前之福岡佐賀縣境雷振山坊前庭,稱為岩上茶,同縣三井郡山本材豐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園種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時,歸國之船,先到長崎之平戶葦浦,民部大輔清貫迎之建小庵,開道場,禪師即於庵之附近種茶,
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產於長崎縣之彼桿與佐賀縣之東西嬉野。飲水思源,皆系榮西禪師之賜。禪師曾著《吃茶養生記》,並以茶醫好當時詩人將軍宮朝宿醉,有名於世。其後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種植既多,飲茶之風乃盛,上人曾說:“茶道之幽玄,復授北條泰時以治道儉素之要義。”間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響。自此而後,至德川八代吉宗將軍時代,日本飲茶之風更盛,茶店林立,時人作詩曰:“隨處開茶店,一鍾是一錢,生涯唯簡里,饑飽委天然。”足見當時風氣矣。
次述西洋飲茶之始。歐人知道茶葉,始於十六世紀葡萄牙東來,而傳人歐洲,約在十七世紀初期,歐洲之東洋貿易,著先鞭者,為葡萄牙人,根據地在廣東澳門。澳門人,為歐人最初見到之飲茶之人。唯廣東非產茶之地,其於茶之傳播,殆無若何影響。後荷蘭人繼之東渡,達到中國南方之福州,親見中國產茶之地,時為西曆一六00年之事。歐人最初用茶,當作藥品,斯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輸極少之茶葉入歐洲,為西洋有茶葉之始,歐洲醫學,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國人最初之飲茶。法國貴族,對中國之茶視作一寶,極珍貴之,且當時茶價昂貴,有以磚茶納入黃金之箱,以作贈品之傳說。英國之輸入茶葉,約在西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於倫敦,大約亦於此時,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為內親王皇后時,皇后之禮物中,即有茶葉。此為英國皇室與茶發生首次因緣。及後,飲茶之風次第及於民眾。時有英人彼皮,受人贈予茶葉,且作日記雲:“為中國人所飲之飲料,余未嘗見之,此恐系藥物學家巴苓帖嘗謂有治感冒或腦充血症功效之藥用飲料乎?”茶初作藥用,中國日本四洋,前後如出一轍。其後,一六六四年,東印度公司進獻茶於英王。當時茶價,一磅值六十先令,極為昂貴。咖啡之輸人歐洲約在西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輸入。雖是先人為主,但在英國,後進之茶實有凌駕之勢。至一七00年,輸人之茶每年平均兩千磅,自後十年,平均約在十四萬磅。至一七八0年全歐輸入五百五十萬磅,而英一國突進至一千二百二十萬磅,咖啡之輸入瞠乎其後。繼而英領印度,相競植茶,與中國頡頏,以輸入稅之關係,印度紅茶種植迅猛發展,一八八八年輸出到英國的數量遂超中國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後茶。家居外出,默思會談,皆不離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費茶九磅,可謂“嗜茶之國民”也。
在俄羅斯,在喬治亞,茶葉名字就叫“中國茶”或“劉茶”。連發音也和中文“茶”字相同。這是因為1893年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劉峻周,將中國茶成功種植到喬治亞黑海沿岸。
初生
茶之初生,不在英國,不在西洋諸國,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國。因此,中國古代不獨精神文明舉世聞名,即物質生活亦擅優長,所謂“大國文明”,其在斯乎?(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葉分類
中國茶葉按照製作方法分為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等幾大類,各類茶中又包括許多品種 。
綠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品質特徵為清揚綠葉,形美、色香、味醇;
綠茶分類:炒青綠茶—長炒青(眉茶等),圓炒青(珠茶等),扁炒青:(西湖龍井等);
烘青綠茶—普通烘青(閩南青、浙烘青等),細嫩烘青(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蒸青綠茶—煎茶、恩施雨露等;
曬青綠茶-滇青、川青、陝青等。
著名的綠茶品種有杭州西湖龍井茶、江蘇碧螺春茶、貴州的綠寶石茶、河南信陽市的信陽毛尖、安徽黃山的毛峰茶和產於安徽六安市一帶的六安瓜片茶。
紅茶
紅茶是經過“全發酵”的茶,品質特點是紅湯紅葉、香甜味醇。世界紅茶的產地主要有中國、斯里蘭卡、印度、肯亞等。
紅茶與綠茶不同,綠茶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陳化失去味道,而紅茶能夠保存相當長的時間,這樣能適應長途運輸,適合出口。
但紅茶創製是被稱為“烏茶”,所以英語稱之為"Black Tea",而非"Red Tea”。
紅茶分類:小種紅茶—正山小種、外山小種等;
工夫茶—滇紅工夫、紅寶石茶、川紅工夫、祁紅工夫、單叢紅茶工夫等;
紅碎茶—葉茶、片茶、末茶、碎茶等。
中國著名的紅茶有武夷山正山小種、金駿眉,安徽的祁紅茶,雲南的滇紅茶和國內巔作的單叢紅茶。
青茶
青茶也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烏龍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具有兩種茶特徵的一種茶葉。青茶外型條索粗壯,色澤青灰有光,茶湯金黃,香氣馥郁芬芳,花香明顯,葉底綠葉紅鑲邊。
烏龍茶分類:廣東烏龍—鳳凰單叢、領頭單叢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譚平水仙、白芽奇蘭等;
閩北烏龍—武夷大紅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等;
台灣烏龍—棟頂烏龍、阿里山烏龍、白毫烏龍(東方美人)、文山包種等。
其中鳳凰單叢在烏龍茶家族中是最濃釅又比較高香的高品質茶葉。
黑茶
黑茶屬“後發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雲南、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等地,其中雲南的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負盛名。黑茶色澤黑褐,粗老,氣味較重,常作緊壓茶的原料。由於黑茶屬於後發酵茶,存放的時間越久,其味道越醇厚。湯色橙黃至暗褐色,有松煙香。
黑茶的分類:湖南黑茶—安化黑磚、茯磚茶、乾兩茶等;
湖北老青茶—趙李橋青磚茶、崇陽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雲南黑茶—統稱普洱茶,現常將普洱茶單獨列出一個茶系;
廣西黑茶—廣西六堡茶
白茶
白茶是一種表面滿披白色茸毛的“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地。白茶有“一年是茶,三年是藥,七年是寶”之說。
白茶因茶樹品種、原料(鮮葉)採摘的標準不同,有芽茶和葉茶之分:單芽製成的稱為“銀針”,葉片製成的稱為“壽眉”,芽葉全采的稱為“白牡丹”。其毫色銀白,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
白茶的分類:芽茶—白毫銀針
葉茶—白牡丹、壽眉等。
黃茶
黃茶屬“輕微發酵茶”,由於製作運用特殊的“悶黃”工藝造就了其“黃湯黃葉”的特點。黃茶的產量很少,主要在湖南君山、安徽金寨、四川蒙山、浙江平陽等地生產。黃茶多數芽葉細嫩,顯毫。
黃茶的分類:黃大茶—採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作而成的,主要包括霍山黃大茶、廣東大
葉青等。
黃小茶—是採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的,主要包溈山毛尖、北港毛尖、平陽黃湯等。
黃芽茶—是採摘細嫩單芽或一芽一葉為原料製作而成的,主要包括君山銀針、蒙頂黃芽、
霍山黃芽等。
花茶
花茶,又名窨花茶、香片茶等,是一種茶葉和花香進行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製成的再加工茶類。花茶因窨制所用的香花不同,可分為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玉蘭花茶、玫瑰花茶等。
花茶的分類:窨制花茶—以紅茶、綠茶或烏龍茶等作為茶柸,配以能夠吐香的鮮花作為原料,採用窨制
工藝製作而成的茶葉,比如茉莉花茶、桂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最具代表性。
工藝花茶—用茶葉和乾花手工捆製造型後乾燥製成的造型花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沸水沖泡
後,如盛開的花朵,千姿百態,靈動嬌美,非常美觀。
外交
很早以前,中國就把種茶經驗和茶樹種子傳給了世界各國人民。茶成為世界上飲用人數最多的飲料,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