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發布
2017年11月23日,首屆中國縣域經濟高峰論壇暨《中國縣域經濟報告(2017)》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競爭力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華夏時報社共同主辦,華夏研究院協辦。本次論壇同期發布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7)》,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競爭力實驗室副主任呂風勇擔任主編。
主要名單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7)》原則上根據地區生產總值超100 億、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過10 億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0 家三項標準,在全國近二千個縣域經濟單元中遴選出400 強樣本縣(市),作為分析研究比較的基礎。報告構建了縣域經濟競爭力和投資潛力指標體系,對2017年400個縣(市)的經濟競爭力和投資潛力指數進行了實證研究。
2017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全國百強縣(市)分布15省(市),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增至67席。江蘇百強縣(市)有25席,比上年減少2席,浙江和山東百強縣(市)都為21席,都比上年增加1個。其他:福建和河南各6席,內蒙古4席,湖南和貴州各3席,河北、湖北、廣東、安徽各2席,遼寧、江西、陝西各1席。在所考察的25個省份中,山西、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四川、雲南、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0個省份無緣百強縣。
2017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縣(市):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長沙縣、太倉市、即墨市、義烏市、瀏陽市和龍口市。百強縣(市)前10 強中,有6 個是長三角地區的縣(市),其中,江蘇省占據10 強縣(市)中的前4 名及第6名,浙江省占據第8 名;湖南省有兩個縣(市),分別占據第5 名和第9名,山東有2 個縣(市)進入前10 強。其中,崑山市的經濟規模競爭力、縣域經濟公共財政競爭力指數都高居第一,還進入了經濟結構競爭力和居民收入競爭力指數10強。
2017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縣域經濟投資潛力省際差別仍大,安徽和蘇北投資潛力更為突出。江蘇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數量最多,達到20席,其次是浙江和安徽,分別有17席和13席。其他:山東、河北和湖北各6席、福建5席、河南、湖南和四川各4席、廣東和貴州各3席、江西、雲南和新疆各2席、重慶、山西和寧夏各1席。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和青海沒有縣(市)進入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江蘇的蘇北地區,特別是南通和鹽城,擁有較多的投資潛力百強(縣),該地區縣域經濟的投資潛力值得關注。
2017年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固安縣、界首市、即墨市、膠州市、永清縣、德清縣、新津縣、金堂縣、博羅縣和清鎮市。其中,固安縣、界首市、德清縣、新津縣也是上一年度前10名。投資潛力排名前10位的縣(市),依然大多數都是距離核心大城市不足100 公里的縣(市)。本年度投資潛力前10強的縣(市)分布相對分散,相比上一年度,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席數有所減少,膠東半島、珠三角地區則有新進入者,西南地區增至3席。
主要內容
研究發現,縣域經濟增速隨GDP增速繼續出現下滑,但下滑幅度也有所縮小。儘管如此,以東北三省縣域經濟為代表的資源型和重工業型縣域經濟下滑幅度甚至更大,成為影響縣域經濟總體發展的重要不確定因素。2016年400樣本縣(市)經濟增速為7.2%,比上年下滑0.9個百分點,但西部地區縣(市)經濟增速逆勢回升。膠州市和海門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進入GDP千億元俱樂部,成員增至21個。消費方面,社會消費整體增速10.6%,回落幅度從上年的1.9個百分點收窄至0.6個百分點,中部略降西部稍增相對平穩;消費占GDP 平均比重升至35.0%,寧夏陝西消費占比最低都不足10%。投資方面,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9.4%,回落幅度由上年的3.6個百分點略收窄至3.4個百分點。遼寧樣本縣(市)投資下滑嚴重,投資增速相對消費走低。公共財政收入方面,樣本縣(市)公共財政收入增速為4.8%,與全國持平,但是回落幅度只有0.84個百分點,小於全國4.1個百分點的回落幅度,八省樣本縣(市)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2016年400樣本縣(市)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9%,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中部地區縣(市)公共財政收入占GDP比最低只有6.3%,低於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約1個百分點。而人均收入方面,15縣(市)收入超50000元,義烏獨超60000元。浙江樣本縣(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45525元,比江蘇高出11296元,比山東高出14790元,絕對與相對差距都有所擴大。400樣本縣(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收入比率為1.94,比上年降低了0.02,降低幅度與上年相同。
報告認為,房地產庫存高居不下時刻威脅著縣域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房地產去庫存成為縣域經濟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課題組監測的130個縣域經濟體,2016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總計11266.1平方米,同比增長31.3%。所監測的80個縣域經濟體,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的平均值為每平方米5445元,同比上漲4.7%,中位數為每平方米4781元,同比上漲4.8%。主要表現在:第一,大城市周邊和發達經濟圈的縣域經濟具有較強的房地產去庫存能力,風險在於無限制地增加供應。第二,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房地產去庫存存在階段性機會,但長期飲鴆止渴式的開發終將使房地產庫存難以消化。第三,房地產價格的周期波動對房地產去庫存具有重要影響,短期有利於去庫存但長期將對去庫存產生抑制作用。第四,縣域經濟房地產庫存狀況將繼續分化,當前藉機強力推地的縣域經濟有可能會面臨新的高庫存難題。
報告發現,縣域經濟體之間的存貸比的差異已對部分縣域經濟體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2016年底,課題組監測的200個縣域經濟體存貸比的平均值為0.71,接近全國0.72的存貸比水平,不過存貸比的地區差異非常大,其中最高的達到1.28,最低的只有0.25。主要發現: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體存貸比較低;部分企業效益較好和外來投資活躍的縣域經濟體存貸比較低;住戶存款占存款總額比重較高的縣域經濟體存貸比較低;作為州或地區政府所在地的縣域經濟體存貸比相對較高。縣域經濟體的存貸比差異反映了區際之間金融資源的轉移與承接關係,固然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導致部分地區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對該地區的經濟活動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並導致區際不公平問題的出現。主要建議:對存貸比的區際差異進行適當調整,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如規範市場主體的財務活動,更加重視增信機制的構建;鼓勵多樣化金融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打破全國性金融機構的信貸壟斷地位;改革信貸制度,劃定資金跨區轉移比例上限;增強金融信貸管理能力,提高存貸款本地轉化的效率。
報告指出,從產業演進的角度,並聯繫其背後的原動力以及這種原動力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可將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供給短缺、成本低廉時代的縣域經濟(1978—1992年),產業集聚、市場擴張時代的縣域經濟(1992—2002年),內外共榮、投資驅動時代的縣域經濟(2002—2008年),產能過剩、轉型升級時代的縣域經濟(2009—現在)。當前階段,縣域經濟和全國經濟一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陣痛,那些距離大中城市較近易於承接人口和科教資源輻射的縣(市)、中西部地區交通區位較好、要素成本相對低廉的縣(市)以及具有良好產業基礎和體制優勢的縣(市),將可能率先轉型升級成功並引領中國未來縣域經濟的發展。
報告認為,在全國經濟仍然處於不景氣階段的環境下,大部分經濟高速增長的縣(市)都依靠外來投資企業的數量增長獲得。一些臨近省會城市、發達經濟區,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並且充分利用這種優勢謀劃某一方面的縣(市)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優勢。報告認為,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應鼓勵部分縣(市)推動勞務輸出,通過戶籍化改革實現外出務工人員工作地落戶問題;進一步增強區域協調發展,在中西部地區培育更多具有輻射或帶動能力的區域增長極;重新審視區域發展政策,避免優惠性政策演變為歧視性政策;進一步提高產業轉移承接與本地經濟的融合度,增強內生髮展動力;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縮小與發達地區營商環境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