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

中國絲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蠶絲的國家。根據出土實物和文獻記載,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代勞動人民已知種桑養蠶,亦有絲織物出現。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蠶絲的國家。根據出土實物和文獻記載,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代勞動人民已知種桑養蠶,亦有絲織物出現。商代甲骨文字中有桑、絲、帛、蠶。這一時代已有平紋素織和挑出菱形圖案的絲織物。周代絲織物的種類理為豐富,並掌握了提花技術,這是絲織工藝一個極大的進步。公元前三世紀,我國即以盛產絲織物而聞名於世,被稱為“絲國”。漢代絲織工藝的實物資料,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物,突出地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國繅紡蠶絲的高水平。絲織物的加工方法有織花、繡花、泥金印花和印花敷彩等。西漢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緯線起花錦,唐代緯錦非常流行,這是絲織工藝一大發展。唐代絲織物的圖案紋樣開創了新風格,給後代以深遠影響。宋代設有大規模的絲織作坊和錦院,絲織物圖案題材比唐代更為豐富。緙絲工藝在這一時代已發展相當成熟。元、明、清絲織工藝在生產規模、技術、藝術上均有巨大成就,全國設有許多官營織局,民營作坊各地皆是。明弘治間漳州人林洪,改進了織機,使絲織物有了進一步提高。妝花技術的發明,是明代絲織工藝的重在成就,到了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近百年來,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摧殘,絲織工藝生產一落千丈,景象十分蕭條。建國以後,絲織工藝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產量大幅度增長,質量也相應地提高,花色品種,絢麗多彩。為了使絲綢名稱規範化,我國自1960年以來,將絲綢的品種分為:紡、縐、綢、緞絹綾、羅、紗、葛、綃、呢、絨、綈、嗶嘰等十四大類;按其原料分:真絲、人絲、合纖、交織和金銀線等五類。品種不同,質地、手感、用途均不相同。我國傳統的絲織工藝產地很多,以蜀錦、雲錦和宋錦為代表,被稱為“中國三大錦”。現代絲織工藝經上海、杭州、蘇州等地最為著名。目前,絲織物加工方法主要有織花和印花兩種。著名的品種有:織錦緞、古香緞、真絲印花綢,等等。壯族、傣族等兄弟族織錦以其特有的圖案紋樣和色彩,形成渾厚的民族風格。這些絲織工藝,不僅受到國內人民的歡迎,而且還遠銷世界各地,為祖國贏得了極好的聲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