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中國的節日]

中國節日[中國的節日]
中國節日[中國的節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節,指中國民間相傳的紀念日、歡慶日和被中國承認的國際通用節日等。 中國法定節日 有新年 (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節(農曆清明當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節(農曆端午當日,放假一天);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一天);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教師節(9月10日);中秋節(農曆中秋當日,放假一天);國慶節(10月1日,放假7天);記者節(11月8日)。

基本信息

中國節日

陽曆節日

1月份
1月1日元旦(放假三天)

2月份
2月2 或者 12日 花朝節

2月15日 中國12億人口日

3 月份
3月5日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
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貧困小夥伴全國統一行動日
3月18日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3月24日 保釣登島日
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全國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

4 月份  
4月5日清明節(放假三天)

4月15日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4月23日 中國海軍建軍節

4月24日 中國航天日

4月25日 全國預防接種宣傳日
4月30日全國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30傳統 燒火佬節

5 月份

朱宣鹹中國畫《端陽佳節》 朱宣鹹中國畫《端陽佳節》
5月1日國際勞動節1889(放假三天,以前是五一七天長假)
5月4日中國青年節1939 五四運動紀念日 1919
5月5日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
5月9日 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日
5月15日 國際家庭日 淮河治理日(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紀念日)
5月17日電信日
5月19日中國旅遊日
5月20日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1990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1914 (我國並未認定,僅民眾和商家在推崇此節日)
救助貧困母親日1997
5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助殘日1990
5月30日 五卅慘案紀念日

6 月份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1949(國小生放假一天)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6月6日全國愛眼日1996
6月11日中國人口日
6月22日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1991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我國並未認定,僅民眾和商家在推崇此節日)

7 月份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1921
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1997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1937
7月11日:中國航海節

8 月份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1927
8月8日中國男子節(爸爸節) 1945年,上海一些愛國人士為頌揚和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發起每年8月8日為中國的“父親節”。
全民健身日2008
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本抗戰勝利紀念日
8月26日 全國律師諮詢日1993

9 月份
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45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1985
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中國國恥日) 1931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1989
公民道德宣傳日2003
9月第三個星期六全民國防教育日2001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

10 月份
10月1日國慶節1949國際音樂日國際老人節(放假七天)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1998
10月9日 郵政日
10月10日辛亥革命紀念日1911
10月13日中國少年先鋒隊誕辰日1949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每年重陽節中國老年節(義務助老活動日) 1989

11月份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2000
11月9日 中國消防宣傳日(消防節) 1992
11月10日 世界青年節(日) 1946

11月11日 雙十一單身節 (國家未認定,僅民眾與商家慶祝此節)

12月份

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1988
12月2日全國交通安全日2012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1992
12月4日 中國憲法日
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紀念日 1935
12月12日西安事變紀念日1936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1937
12月20日澳門回歸紀念日1999

陰曆節日

正月初一春節(放假七天)
正月初五破五節
正月初七七草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放假一天)
二月初二龍抬頭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放假三天)
七月初七七夕女兒節(乞巧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放假三天)
九月初九重陽節中國老年節(義務助老活動日)
臘月初八臘八節
臘月二十三小年
臘月最後一天除夕節(有時放假一天有時不放)

詳細說明

•春節,正月初一日。

•正月初五 破五節

•人日:正月初七日,據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

•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叫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寒食: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食的代稱。但依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

•清明:就是清明節。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聯繫起來。

•花朝: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為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除不祥,叫做修。但自曹魏以後,把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後來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

•端午(端陽):五月初五日。《荊楚歲時記》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們在這一天競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後來又把船做成龍形,叫龍舟競渡。)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很多。唐代以後,端午節被規定為大節日,常有賞賜。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據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個大節日。一般所謂伏日,大約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的晚間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大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墮人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教於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後代把中元看成鬼節,有施餓鬼等等迷信活動。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

•重陽(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百月都逢九,所以稱重陽。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據《續齊諧記》所載,費長房時汝南恆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

•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古人又認為:冬天來了,春天就要跟著到來。

•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並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疲。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釋,到今天還有“臘八粥”的風俗。

•除夕: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法定節假日

星期六—星期日—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際勞動節—國慶節

紀念日

二七紀念日—七一建黨日

傳統節日

春節—元旦—元宵節—龍抬頭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鬼節—芒種節—夏至節—冬至節—祭灶節

民族節日

那達慕大會—賽馬節—轉山節—雪頓節—沐浴節—蘆笙節—姊妹節—龍船節—吃醜節—火把節—花王節—鬥牛節— 姑娘節—花兒會—收穫節—那尼節—重慶苗族踩山節

宗教節日

塔爾寺燈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玉皇聖誕節—蟠桃會—開齋節—聖紀節—媽祖節

民俗節

國際錢江觀潮節—岳陽國際龍舟節—揚州溱潼會船節—保定敬老健身節—洛陽牡丹花節—貴州杜鵑花節—大連賞槐會—軍坡節

藝術節日

中國藏文化節—中國藝術節—上海電視節—四川熊貓節—中國戲劇節—中國吳橋雜技節—風箏節—西安古文化節—三峽藝術節—天津國際少兒文化藝術節—冰雪藝術電影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天津中國京劇節

文化節日

海南國際椰子節—哈爾濱冰雪節—吉林霧凇冰雪節—北京龍慶峽冰雪節—自貢恐龍節—杭州茶文化節—中國絲綢之路節—海南島歡樂節—湖北三峽文化節

經貿節日

旅遊節—泰山登山節—青島啤酒節—青島海洋節——那達慕草原旅遊節—紹興黃酒節—中國豆腐文化節—廣州美食節—重慶火鍋節—中國廣告節—上海茶文化節—大興西瓜節—景德鎮國際陶瓷節—桂林山水旅遊節—重慶萬盛旅遊河流節—嘉峪關國際滑翔節—五台山國際旅遊月—上海黃埔旅遊節—蘇州絲綢旅遊節—張家界國際森林節—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黃山國際旅遊節—大連服裝節

廟會集會

農村廟會—趕大集

時令節氣

立春—02月3~5日
雨水—02月18~20日
驚蟄—03月5~7日
春分—03月20~21日
清明—04月4~6日
穀雨—04月19~21日

立夏—05月5~7日
小滿—05月20~22日
芒種—06月5~7日
夏至—06月21~22日
小暑—07月6~8日
大暑—07月22~24日

立秋—08月7~9日
處暑—08月22~24日
白露—09月7~9日
秋分—09月22~24日
寒露—10月8~10日
霜降—10月23~24日

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
冬至—12月21~23日
小寒—01月5~7日
大寒—01月20~21日

三伏—小陽春—擊鼓催春—消寒圖

千年傳承之路

節日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樞紐,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載體。歷經千百年歲月滄桑的傳統節日,更是一個民族成熟文明的縮影,它既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又反映著現實的人與人的聯繫。

以中國節日而言,它既是中國人長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規律的產物,包含著大量科學的天文、氣象和物候知識,也是中華文明的哲學思想、審美意識和道德倫理在民俗風情上的集中體現。我們的先人綜合太陽和月亮與人和自然的關係來確定節日的時間,可以說是最好地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千百年來,節日民俗給中國人一種井然有序時間節奏、熱鬧而不失尺度的空間分布。雖然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度,老百姓也以一種勤勉、節儉的方式過著自己的日子,但庸常的世俗生活因為有了熱鬧的節日,才構成中國老百姓完整的人生時間,使人生因充滿著期待、愉悅而顯得非同尋常。

現代化促使人們改變了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漠視於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精神價值,許多傳統節日逐漸被“淡化”與“矮化”。

節日得以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一個民族主體的精神活動。

原始社會,人們最基本的精神活動就是原始崇拜,祭月、拜月,成為日後中秋節賞月習俗的源頭;星辰崇拜中對織女星的祭祀,正是後世七夕拜星、乞巧習俗的上源之一。

上古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小心翼翼地規避許多災難和禍患,並衍生出諸多的禁忌。這些禁忌對於節日風俗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對自然火災缺乏科學認識,就提倡禁火冷食,可稱得上是寒食清明的源頭;在每年春季正是瘟疫容易流行的季節,人們採取祓禊防疫,這就是上巳節(三月三日)的來歷;還有五月炎熱酷暑來臨之際,也正是流行病易發時期和發病率較高的時期,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五月五日更是惡月惡日,連出生的小孩都不吉利,從而導致了端午節一系列風俗的形成。同樣,九月九日重陽節,主要的活動是遠足登高,以避疫癧。

古代的節日幾乎都是單日,尤其是單月單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節、五月五日端陽節、七月七日七夕節、九月九日重陽節等。中國人把成雙成對視為吉利,為何節日大多是單月單日?其實這些節日並不像後世演化的那么歡天喜地,被人稱之為“佳節良辰”。在節日風俗形成的初期,這些節日大抵是一些不吉利的日子,非“凶”即“惡”,所以才格外需要禁忌,逐漸形成了節日風俗。

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節日大抵起源於先秦時代,而定型於兩漢時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到了兩漢大都基本定型。這不僅是因為“漢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統一,社會出現了各種節日風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條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隋唐到宋,中國傳統節日經歷了它的變異和調整,宗教的滲透、民族的融合、社會心理的失常,為中國節日風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元素。

到了唐宋年間,出現了劃時代的變異,節日生活開始大規模地與城市生活密切結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從一向充滿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而向著世俗化、娛樂型的方向轉變,成為民間真正意義上的“佳節良辰”。

尤其是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決非前朝可比。出現了“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的城市,令當時的歐洲人嘆為觀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出現,給社會風俗的演變提供了歷史條件,因此表現在節日風俗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向娛樂型的演變。

喧鬧的城市生活,使人們抓住傳統節日的機會,表現自己的情感,發泄胸中的鬱悶,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看成是驅鬼驅魔,而象徵著歡愉與熱烈;元宵的祭神燈火,變成了人們遊覽觀賞的花燈;中秋節由神秘的拜月逐漸變成賞月的習俗;重陽節已成了賞菊的盛會;上巳節祓禊為踏青所取代;莊嚴神秘的“驅儺”儀式轉化成街頭的“百戲”和“雜耍”。

城市生活中的節日頻繁,人們也不願總是守在家裡,“遊樂成觀”、“仕女如雲”;大量的體育娛樂活動出現在唐朝的節日裡;神的形象也在變化,織女成為真善美的化身,凶神惡煞的捉鬼鬥神也讓位給唐朝屢建奇功的兩位將軍---在那個充滿奔放情調的時代,民眾追求豐富的生活情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

明清以降,中國的節日風俗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今日中國社會生活所運行不廢的節日風俗,在明清時期基本上定型。

不過,骨子裡的變化要深刻和快捷得多。尤其是明朝萬曆年代之後,由於西方耶穌會士東來,新的思想迅速萌生,風氣為之一變。這種風氣突變的現象,實際上是城市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所導致的拜金主義與縱慾主義。歲時節日進一步朝著娛樂型的方向迅猛發展。無論達官顯宦,還是販夫走卒,總為節日的氣氛所感染,以致欣欣然樂而忘倦。

元宵節的花燈煙火長達十夜,龍舟競渡風采依舊,至於節日期間的玩獅舞龍,旱船秧歌,雜技百戲,體育活動,比之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廟會的興盛和盛大的娛樂狂歡活動,成為明清社會節日風俗的新亮點。廟會和狂歡大大開闊了民眾的視野,尤其是平日被鎖在深宅大院與繡房閨樓里的婦女,只有當廟會、社會時得以外出,參加集會和看戲,這對於擴大婦女的社會交往和個性自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改變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農業社會和農耕文明的產兒,傳統節日本質上大都是農村的節日。可是,眼前的社會卻是向城市化邁進的迅猛勢頭。從這個角度看,當代青年追逐時尚流行、喜好西洋節日,也不能簡單斥之為“崇洋媚外”。其中的變異值得細細玩味。

傳統節日主要依憑著民間鄉土社會世代相傳。而當代傳媒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媒介開始大規模地侵蝕傳統節日文化,首先是改變著傳統節日背景下的人與人的關係。

人們在傳統節日中的直接參與、親身體驗變成了間接參與、間接體驗。再加上受商業利潤最大化因素的制約,這原初本真的充滿人性之美的節日內涵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媒介在利益驅使下所製造出來的複製化、模式化、批量化、類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人工狂歡節”。當技術作為人的延伸獨立於人後,產生的異化力量,使得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民俗文化逐漸變異直至消失或遠離最初的人類本真。

在現代傳媒技術發展的今天,傳統節日遭遇尷尬是有某種必然性的。儘管有識之士提出將一年之中的五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通過立法的形式作為國家的法定假日,試想如果不改變傳統節日的生態環境,即使放假,還不是照樣成為“人造節日”的附庸?

在現代傳播媒介日益興盛的環境下,在市場消費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下,最要緊的是加強對傳統節日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的重視與保護。從自然生態與人的關係、人與文化的關係方面,去關注那些與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保護與傳統節日相關的遊藝、祭祀、飲食等習俗相互依存著的民間藝術。

中國傳統思想一直受“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影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以適應自然為標準,民間文化就是產生與這一環境之下的,我們如今傳承這樣的尊重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精神,是保護民間文化生態環境的重要出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