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戰區,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大戰略區級的軍事指揮機構之一。1937年8月20日起設立。初期負責指揮晉、察(哈爾)、綏(遠)三省對日作戰。1938年11月後,負責指揮山西全境及陝西東北部對日作戰。該戰區司令長官部初期設在太原,太原失守後移駐山西興集。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戰區參謀長為楚溪春、郭宗汾。歸屬該戰區指揮的中國作戰部隊最多時為7個集團軍、共18個軍。1945年12月該戰區撤銷。
相關詞條
-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
第二戰區是指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
變遷 參考文獻 -
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
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司令長官為閻錫山;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為楊愛源;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為傅作義;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為...
轄區範圍 各轄區長官 -
五大戰區
2016年2月1日,習近平向五大戰區授予軍旗並發布訓令。原七大軍區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整合為南部戰區、北部戰區、西部戰區、東部戰區和中部戰區。
歷史沿革 背景 改革目的 體系模式 戰區介紹 -
抗日戰爭戰區
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此戰區,最初所轄範圍...
簡介 沿革 戰區列表 -
宜川縣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秋林舊址
宜川縣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秋林舊址為陝西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景區、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現場體驗教學點。宜川縣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秋林舊址一期占...
-
第五戰區
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五戰區所轄範圍為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
簡介 描述 -
戰區
戰區是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
中國現狀 戰區劃分 抗日時期 -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是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主力部隊之一。1925年8月,“建國湘軍”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譚延闓、副軍長魯滌平、...
簡介 湘軍譚延闓部組成的第2軍 湘軍賀耀祖部組成的第2軍 第6、第9師組成的第2軍 -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五戰區所轄範圍為山東南部及...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4年 受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