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區範圍
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
各轄區長官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 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 傅作義;
第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 朱德 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司令長官為閻錫山;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為楊愛源;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為傅作義;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 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 傅作義;
第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 朱德 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是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主力部隊之一。1925年8月,“建國湘軍”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譚延闓、副軍長魯滌平、...
簡介 湘軍譚延闓部組成的第2軍 湘軍賀耀祖部組成的第2軍 第6、第9師組成的第2軍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轄區:平漢、津浦兩鐵路線,共26個師又6個旅。司令長官:蔣中正(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劉峙;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
簡介 相關條目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回響北伐時,廣州國民政府將所部由國民軍改編為國民聯軍,任馮玉祥為總司令。 1927年5月,武漢國民政府為適應北伐戰爭需要...
北伐時期 抗日時期第二戰區是指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
變遷 參考文獻國民革命軍第52師,是國民革命軍中一個師的番號。這一番號是根據師建制順序而來的。第52師番號,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有些部隊,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部隊(詳見...
介紹 番號建制 主要將領 抗日傷亡人數 大事記中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 ,過去又稱“中國國民黨軍隊” ,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
初期歷程 新軍閥混戰時期 抗戰時期 內戰時期 軍隊派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西北軍的一些零散部隊退到了山西,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二十九軍。 此外四川防區...
軍長 中原大戰 主政察省 長城抗戰 冀察自治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此戰區,最初所轄範圍...
簡介 沿革 戰區列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1938年1月由川軍楊森部奉令編組而成,首任集團軍總司令為楊森,下轄其兼任軍長的基本部隊國民革命軍第20軍等部,屬抗日戰爭第五...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