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生活
討出一個“新生活”
很原始的土坯房和很時髦的磚瓦房夾雜著,侷促地擁擠在乾涸的河道邊上,村口幾個老人蹲在地上默默地抽著旱菸,個別人家的台階上坐著無所事事的大男孩。小寨像一個被遺落到大山深處的棄兒,只有一條狹長而破敗的土路,表明它與遠方的現代文明還沒有完全失去聯繫。
村里零星看到的多是老人、襁褓中的孩子、未結婚的小青年。婦女成了下地勞動的主力,“現在是村里人丁最少的時候啦,正趕上放暑假,很多人都領著孩子出去討要啦。”
除了少數幾個租了孩子的“慣乞”每年在外討要三五個月,多數小寨村乞討者每年最多出去三四十天,“夏天跑東北,冬天去南方,兩頭不受罪”。在他們看來,能依靠討要弄回三五千元,保證家裡一年的基本生活,就很知足了。
村里最著名的薛家懶漢已出去乞討了,家裡只剩11歲的苦兒子和瘋瘋癲癲的奶奶。村里人說他雖然常年在外乞討,卻從沒見他帶回錢來。見過他“工作”狀態的人說,他總喜歡在成都的寺院門口擺一帽子,然後就睡覺,睡醒了就看看帽子裡有沒有錢,他實在太懶了。
現在,小商店裡最繁忙的只是村里僅有的幾部“能打長途”的電話—————多半是外出乞討的人向家人“匯報工作”。村口的老人說,如果是討要的“淡季”,村里人多的時候,能看到另一番景象:小商店裡的啤酒、白酒下得飛快;很多視窗里會傳出麻將的嘩啦嘩啦聲;另一些視窗會傳出卡拉OK的歌聲,很囂張的音量;如同要舉辦機車比賽,很多人都喜歡把機車騎出來,即使只是從村東頭到村西頭。
機車,在小寨村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哪家新買了機車,親朋好友都會買一些鞭炮前去祝賀,主人則要殺幾隻雞,擺下酒席款待大家,這一習俗被當地人稱為“賀車”。磚瓦房、彩電和音響,這些也是那些解決了溫飽的乞討者的生活理想。這個夏天,村里人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知道嗎,李××家已經開始蓋他們的第三間大瓦房啦,據說還是村上第一間樓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