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由來
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於貿易活動的城市中,換言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能夠進行經濟活動的地點。
由於租界的特點,外國人多願意在租界投資辦廠或從事貿易活動,此外也建立教堂進行傳教、開辦具有本國特點的學校、醫院、墳地等附屬設施。
因而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於其周圍的地區,依照城市發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為該城市的商業中心,並以租界為中心向外慢慢擴張,為城市留下有別於傳統文化的,濃厚的外國特色。並成為拉動城市部分相關行業發展的契機。
對於相當多曾經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幾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見租界對部分城市區位因素的影響。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
租界分布
各國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國 7處:
天津英租界
漢口英租界
廣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鎮江英租界
上海英租界
日本 5處:
天津日租界
漢口日租界
蘇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慶日租界
法國4處: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
德國2處:
天津德租界
漢口德租界
俄國2處:
天津俄租界
漢口俄租界
義大利1處:
天津意租界
奧匈帝國 1處:
天津奧租界
比利時1處: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國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處: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併而成)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麥、荷蘭、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設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併入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