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

國家天文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曾為我國早期射電天文的主要觀測基地,目前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在該站建有50米射電天文觀測用天線。

台站基本情況

國家天文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的重要觀測基地之一 ,位於北京市密雲縣密雲水庫北岸的不老屯村,在該站建成的50米天線是目前國內口徑最大天線。該站是我國早期射電天文的主要觀測基地,在該站建成的,由28面直徑為9米的拋物面天線組成的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陣列,曾經為米波巡天、射電變源、超新星遺蹟等方面的研究做出過巨大貢獻。

歷史沿革

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 密雲射電天文觀測基地

1966年10月8日,中科院批覆密雲射電天文觀測站基建任務書。1967年,北京天文台密雲射電天文工作站建成146兆赫16面天線射電干涉儀,開展對太陽Ⅰ型射電爆發和噪暴樣本的收集和研究工作。

1964年,12月完成了密雲射電天文工作站選址。

1974年,北京天文台完成密雲觀測站2×16(450兆赫) 複合射電干涉儀的研製。

1983年12月26日,北京天文台密雲觀測站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總機聯調成功,繪出第一張232兆赫的射電源仙后座A二維天圖。

1984 10月18日至20日 北京天文台密雲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通過中國科學院鑑定(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重要天文裝置

密雲50米天線

北京密雲50米天線是為完成繞月探測工程任務和射電天文觀測而新建的目前國內最大的天線系統,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研製,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能夠為國家天文台,乃至中國科學院承擔更多的國家任務奠定基礎條件,這座目前國內最大的天線,用於天文研究,將大大提高天文觀測能力。同時,中國科學院所屬的密雲50米天線、昆明40米天線、佘山25米天線以及烏魯木齊25米天線一起,組成我國較為完整的VLBI觀測網路,開展天文觀測和參加國際合作。密雲50米天線,線高56米,總重680噸,由結構、饋源和伺服控制三部分組成。天線結構主要包括反射體和座架兩部分,其中座架採用輪軌方式,由輪軌、方位驅動裝置、一次平台、A字梁、二次平台、俯仰座架、俯仰驅動裝置、俯仰齒弧等組成。反射體包括背架和反射面,共有七環、432塊面板,其中一至四環為實板面,半徑為30米;五至七環為內徑6.5cm的絲網面,徑寬20米。

50米FAST模型

200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50米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模型完成。模型的主要構成情況為:人造鋼筋水泥窪坑、支撐鋼結構圈樑、卷索機構、下拉索和主索網以及反射面單元。由於望遠鏡台址是在我國貴州天然喀斯特窪坑,對未來FAST建設,模型中的人造窪地和周邊支撐圈樑不是必須的。在這一模型完成之後,將通過對脈衝星和中性氫的實驗觀測,演示FAST的各項關鍵技術,成為FAST進一步整體最佳化和初步設計的平台。模型建設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項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和國家天文台的經費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