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八年,是個不短的年頭。當年活躍於青年論壇的學者中,不少人早已步入中年。草此文字時,信手翻開2000年卷的《青年
學術論壇》,驚覺當年的參與者大部分競都已離開了論壇。在該期論文的27位作者中,只有7位作者還列於即將出版的本期論壇。也就是說,當年的參與者中,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已經陸陸續續地離場而去。而一批又一批的新人逐漸進入論壇之中,成為今日論壇的主體。本書中的獲獎論文,涉及政治史、外交史、學術史、社會史等領域,或對學術史上的重大問題直陳已見,或對學界迄未探及的層面力行開拓,或對以往研究中有欠準則的結論辯駁修正,皆可稱為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這些論文,不僅獲討論會好評,亦獲得學界的肯定,有的已為國內知名刊物所選用。
目錄
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
嘉慶朝山陽冒賑案始末
清代兩淮壞政改革論綱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關於善後防務的認識、討論與決策——兼論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控化未能起步的原因
赫德與中英滇案交涉
“丁戊奇荒”對江南的衝擊及地方社會之反應——兼論光緒二年江南士紳蘇北賑災行動的性質
甲申事變前後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戊戌時期維新報刊對變革婚姻陋俗問題的探討
清末新式常務團體和教育界的形成:以江蘇省為中心
論清末“皇族內閣”出台的前因後果——側重清廷高層政治權力動作的探討
經學教育的淡出與近代知識體系的轉移——以修身和國語教科書為中心的分析
不平等條約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之一——條約概念與近代中國的實踐
試論中國近代海關的行政管理制度(1854~1869)
華夷天下的崩潰與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
從教育風潮看教育自由——以《現代評論》的相關討論為中心
北洋時期基層司法權配置的法規研究:審判、檢察與行政
太平洋國際浫與1929~1937年間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以金陵大學中國土地利用調查為中心
中國共產黨和濟南慘案後的反日運動
陳銘樞與蔣介石關係初探——以寧粵對峙初期為中心的考察
“矛盾政策”中找尋出路:四屆五中全會前後的胡漢民與西南時局
丁文江科學思想研究論綱
華北淪陷區棉花的生產與流通
戰後中英商約流產論析
洗臉——1946~1948年農村土改中的幹部整改
他山之石——民國社會學者的歷史研究
戰後台灣農會的制度改革(1950~1954)
“台灣民族論”與台灣史論述——以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為例探討